在戲獅甲,看到美援的「引擎」:《舊港新灣》選摘(1)

2018-08-12 05:10

? 人氣

當時陳誠已升任行政院長,備受陳誠信任的尹仲容在第一期四年計畫中就配合美援,適度開啟「民營化」大門,在四年計畫的目標就指出「鼓勵民營,亦為政府制定之政策,在執行計畫過程中,凡屬可以民營之事業,將盡量鼓勵國內外民間投資興辦」。這對當時許多財經官員及立法委員是一大衝擊,他們力推三民主義的「節制私人資本」,還是主張以公營為主,雙方展開爭論,如尹仲容中途也曾因「楊子案」下台,可見當時「民營化」對臺灣的衝擊。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但在政府支持下,這個由政府主導的「四年計畫」,其內涵除了原本的公營事業外,也開始推動民營化,也是臺灣企業體質由公營轉向民營的開始。加上此時為配合「耕者有其田」政策中最後的「公地放領」,政府一口氣將四大公營公司:工礦、農林、台泥、台紙,開放民營。在這一波民營化浪潮中,其中最具代表性就是1954年新設,位於戲獅甲工業區的台塑。除此之外,位於戲獅甲的工礦公司高雄耐火材料廠也由民間公司購得。但實際上,本期的工業發展,僅可說是民營化的萌芽期,政府及美援主軸發展仍在公營事業上,民營化中的四大公司也不乏原本就經營艱辛者,經濟官僚雖開始有民營化思維,但整體政策仍是以公營為主,這都在戲獅甲範例上清晰可見。

除了民營化之外,政府另一個期待是藉由美援提升工業化,這主要都從計畫型經濟而來。從1953年至1975年的連續六期四年經建計畫中,最主要用於電力、工礦及交通建設,電力佔36.5%、工礦佔24.2%、交通佔13.2%,這三者其實就是工業及基礎建設,合計達73.9%,可見工業發展與計畫型經濟之密切關係,這也是工業從1950年代開始,慢慢能夠超越農業的關鍵。

民營與工業化可明顯在戲獅甲工業區看到。戲獅甲原本就是臺灣工業的重點區域,在美援支持下,公營的台鋁、台機等工廠有長足進步,民營的台塑更是臺灣石化產業先驅。但初期的工業發展,實際上是以「肥料工業」為主,再藉由「農業培養工業、工業發展農業」的策略,讓工業逐步成長,戲獅甲內的硫酸錏廠就是為了發展「肥料工業」的重點建設。

國51年9月26日,美援公署長柏森士及副署長尹仲容參觀臺灣鋁業股份有限(資料來源: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登錄號:KH2002.015.308)
民國51年9月26日,美援公署長柏森士及副署長尹仲容參觀臺灣鋁業股份有限(資料來源: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登錄號:KH2002.015.308)

戲獅甲與當時臺灣工業發展較無關是紡織、麵粉業,此時臺灣政府鎖定的工業發展是「進口替代」,也就是將原來需要進口的民生工業,如成衣、麵粉等,透過美援的棉花、小麥原料,以及高關稅,扶持紡織、麵粉業發展。許多臺灣著名大公司,如裕隆、潤泰、統一,都是在此時起家,這與戲獅甲的重工業較無關係。但戲獅甲的工業,不論是製鐵、塑膠、鋁業,同樣也都靠著美援的養分成長,只是這些都非新創產業,以往的研究較少受到關注。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