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民營化的火車頭,台塑開創新局:《舊港新灣》選摘(2)

2018-08-13 05:10

? 人氣

台塑高雄廠建廠過程。(資料來源:台灣塑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台塑高雄廠建廠過程。(資料來源:台灣塑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在1950年代的政府民營化政策中,除了四大公司外,最重要就是位於戲獅甲的台塑公司,這是臺灣石化產業發展的關鍵。至於四大公司中,戲獅甲也有工礦公司的高雄耐火材料廠及農林公司的高雄食品廠,最後則是有成有敗,高雄耐火材料廠順利出售給大華耐火材廠,高雄食品廠則乏人問津。另一個在戲獅甲重要的民營產業是木材產業,除了上述的復興木業外,另一個是在此時期成立的開南木業,這兩家與另一家林商號,更帶動高雄合板業的蓬勃發展。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一、台塑誕生與石化產業的發展(台塑、南亞、國泰化工、中聯化工)

在此時期,戲獅甲對臺灣經濟影響最大是塑膠產業的發展,並對後來的石化產業影響深遠,進而開創臺灣的「石化王國」,成為臺灣最主要的產業之一,此時期出現在戲獅甲的石化相關公司分別有台塑、南亞、國泰化工、中聯化工、中大化工,其中台塑集團的台塑、南亞公司最為重要。

(一)台塑、南亞的創立

台塑公司的誕生與美援有密切的關係。臺灣塑膠工業公司前身福懋塑膠工業公司(以下簡稱福懋),是在上述美援時期第一個四年計畫中誕生,亦為臺灣塑膠產業的奠基者。台塑創建初期主要生產塑膠原料:聚氯乙烯(PVC,Poly Vinyl Chloride),迄今屹立不搖。

台塑誕生其實與台碱有關,台碱主要生產的燒碱,是用食鹽在水溶液中電解而得,同時也會產生氯氣。在1950年以前,燒碱主要用於製造肥皂及紙漿,氯則用於紙漿與漂白,兩者大約可平衡。但在1950年後,燒碱用量日增,但氯氣市場未以同樣增加,由於氯氣是有毒氣體,為恐貽害環境和人體,台碱需花費購買石灰加以吸收,再運往外海拋棄,十分浪費。

經安會的工業委員會認為可以運用這些多餘氯氣,做為臺灣化學工業發展的一個起點,位於戲獅甲的台碱與台肥都提出PVC,美援會、美國安全總署臺灣分署,以及擔任技術顧問的美國懷特公司對此均表同意。因為PVC主要原料是氯氣和電石,除了台碱的氯氣,電石則是由肥料公司所生產。電石(碳化鈣CaC2)遇水生成乙炔(C2H2),再將乙炔與氯化氫(HCl)合成製出氯乙烯單體(VCM),VCM再聚合製成PVC。當時經安會內部對於這個工廠究竟是要民營或公營爭論許久,分為公營和民營兩派。公營派以台肥和台碱最積極,認為PVC塑膠前途有利,積極爭取。民營派以經安會主委尹仲容為主,也獲得美方支持,美國認為美援目的就是要培養臺灣的民間企業,因此在副總統陳誠及財政部長嚴家淦的支持下,決定將這座PVC工廠交給民間來辦理。但究竟要交給誰呢?

正在包裝車縫的臺灣塑膠粉。(資料來源:台灣塑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以牛車載運聚氯乙烯(PVC)粉。(資料來源:台灣塑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尹仲容原先屬意的是何義,因為何義擁有永豐化工,對於化學工業並不陌生。製造塑膠時須使用的電石,於製造肥料時也會使用,而永豐何家在日治時期即銷售肥料,因此尹仲容挑選何義並不意外。但何義經過研究後,認為臺灣當時塑膠下游產業並不充足,每天大約只能消化2或3噸PVC粉,但根據行政院規劃,新工廠每天需生產4噸,如此每月將有一半生產的PVC粉無法銷售,因而中途退卻。

此時政府需要另找投資者,否則美方將會把78萬的援助撤回,工委會正愁找不到投資者,正巧此時王永慶透過其合夥人趙廷箴(其舅舅為行政院秘書長陳慶瑜),致函工委會,說有一千萬元要投資,但不知該投資何種事業,原本想投資水泥、玻璃,但都談不攏,後來工委會在找不到其他人狀態下,問其是否願意投資PVC,沒想到王、趙兩人均一口答應,自接洽到答應,僅僅一週時間,日後成為全球最大PVC公司的台塑,就在此因緣際會下誕生。

以牛車載運聚氯乙烯(PVC)粉。(資料來源:台灣塑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正在包裝車縫的臺灣塑膠粉。(資料來源:台灣塑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1954年初,王永慶、趙廷箴、張清來、陳天信、何義等投資創立福懋塑膠工業公司,並會同懷特公司作成PVC廠計畫,於1954年2月送美國華府,同年5月核准P/A四二四五號器材貸款798,000美元。

福懋雖獲得美援貸款,建廠過程歷經一些波折。1954年6月美援貸款獲華府國外業務署批准,並經臺灣政府與駐華安全分署簽訂合約。後因安全分署與美援會對於福懋之現款提存有意見,以及工程招標方面,原屬意美國懷特公司,後卻流標,改向日本廠商招標等過程,使得設施設備進口延宕至1955年6月28日始達成決標,至同年11月才開始交貨。後來美國孟山都(Monsanto)公司又對此有意見,發動美國議員薛明敦(Symington)在國會中批評,要求安全總署取消此計畫,最後則因中共知曉此事,在廣播中說美國如何欺騙臺灣,遂使美國不敢取消,改以台塑邀請一個PVC工廠擔任顧問做下台階。

這個位於戲獅甲工業區內的台塑第一座工廠(台塑高雄廠),於1956年動工建廠,1957年3月完工,亦即後來的台塑高雄廠,4月更名為臺灣塑膠工業公司,5月26日正式生產,月產120噸。這是我國第一座生產PVC塑膠原料的工廠。

 

台塑的地點位於台肥、台碱及硫酸錏旁,由於戲獅甲早已是臺灣化學工業的主要聚集地(台肥、台碱、硫酸錏),因此當政府要發展同屬於化學工業的塑膠產業時,選在具有群聚效應的戲獅甲地區,也就不令人感到意外。

臺灣塑膠公司高雄廠全景。(資料來源:台灣塑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塑膠公司高雄廠全景。(資料來源:台灣塑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台塑雖順利開工,卻得面臨兩大難題:一、生產過剩。創廠初期生產規模是當時全世界最小的,只有日產4公噸,且臺灣內部市場需求規模小。二、生產成本偏高。PVC國際行情每噸售價800美元,台塑產量少、成本高,外銷市場沒有著落。

政府對於台塑困境,適時予以協助。首先,政府補貼進口原料稅捐以降低生產成本。PVC生產除VCM主原料之外,須進口如可塑劑、安定劑、填充劑和顏料等副料,當時此類副料所佔成品售價比率高達45%,導致外銷虧損。1958年1月,行政院外匯貿易審議委員會(以下簡稱外貿審議會)鑑於台塑所生產PVC國內市場小,且生產成本高,為協助該公司發展起見,決議准予台塑登記為外銷廠商,其外銷塑膠粒所得外匯准按80%登記進口原料,以資彌補,亦即進口原料採記帳方式,於出口後沖銷,免實質課稅,是一種獎勵出口的補貼。其次,1958年8月,外貿審議會將台塑外銷塑膠粒列入外銷貸款種類範圍, 對於該公司資金調度也有所助益。

在政府協助之外,王永慶獨到而果決地採行「增加產量、降低成本」、「推廣銷售、擴大市場」,以及「建立從原料到加工的經營體系」等三項策略,順利開啟台塑的歷史新局。

舊港新彎_平面書封。(遠足文化提供)
《舊港新彎》平面書封。(遠足文化提供)

*作者為成功大學歷史學博士,現任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副館長、國立高雄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委員會助理教授。著有《圖解臺灣史》、《波瀾壯闊:台灣貨櫃運輸史》、《台灣選舉史》、《圖解台灣棒球史》、《鳳山雙城記》等。本文選自作者新著《舊港新灣:打狗港濱戲獅甲》(遠足文化)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