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球事件」在美掀起的輿論風暴,相信一定超出此事剛曝出時北京的預估。這當然跟美國內的反中政治氣氛特別是共和民主兩黨的鬥爭有關。但就大眾而言,中國的高空氣球不管「誤入」還是「侵入」美領空,對他們產生的心理衝擊類似於1957年蘇聯搶先發射人造衛星的史普尼克時刻,或者日本在1944—1945年間向美國投放的氣球炸彈。
用美國醫療社會學家羅伯特·巴塞洛繆博士的話說,該事件具有正在形成的社會恐慌的所有要素:外國對手、政治緊張和不信任,強力宣傳以及緊迫不安的公眾。他認為,此事對美國民眾的影響深遠。正是在這種社會心理的影響下,拜登政府也不敢怠慢,必須展示強硬姿態,所以不但叫停了國務卿布林肯即將成行的對華訪問,而且命令美軍擊破中國氣球。
「氣球事件」讓中國威脅具象化
之前,在美官方和輿論塑造下,美國公眾雖然接收了中國是美最大戰略對手的認知,但對此並沒有很切實的具體感受,「氣球事件」不管中國有意與否,或者它是否民用性質,進入美國領空這一事實的嚴重性被輿論放大後,帶給大眾的一個直接心理感受,就是將中國對美本土的安全威脅物理化、具象化,它不再是觀念和想像中的,而是真實存在的。在此意義上,「氣球事件」無疑會持續惡化美中關係,讓美國對中國採取更加強硬的態度,尤其在涉及地緣政治、國家安全和軍事安全的問題上。
這當然對中國的戰略環境非常不利,某種程度可以說是雪上加霜。既如此,這裡就出現一個問題,北京高層事前對這顆高空氣球飛到美國是否知情,並評估過它的影響?這是因為,該問題涉及對北京意圖及可能採取的應對手段的判斷。
北京釋放高空氣球的可能目的
關於這一點,美國輿論有幾種不同看法。
一是認為北京可能有意讓氣球被發現,以重新掌握兩國關係主動權,並衡量華盛頓在受到北京考驗時的決心。在這種觀點看來,北京讓氣球侵入美國,是要發出一個信號,即中國有能力在美國本土領空進行間諜活動,既然美國也在用同樣的方式監視中國,或者至少使用間諜飛機、衛星和海軍巡邏中國的周邊地區,中國也必須讓美國知道中國有能力監視美國。
二是認為包括軍方在內的北京內部的強硬派想破壞布林肯出訪,因為布氏此行主要目的是為落實去年11月兩國領導人達成的讓美國務卿盡快訪華共識,尋求建立管控分歧的護欄,以降低美中因為台灣或其他議題無意間爆發衝突的可能性。美中的無休止對抗很可能會導致軍事衝突,除非雙方決意開戰,否則要尋求雙方戰略穩定的措施。華盛頓的鷹派不願穩定雙邊關係,北京內部也有很大壓力,強硬派不想布林肯此時來華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