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海爭議再起,從文物角度看這片廣闊的海域,實存有眾多古沉船。1752年,一艘隸屬於當時海上貿易霸主--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商船「蓋爾德馬爾森號」,因觸礁沉沒南海,在海底沉睡230多年後被尋獲,船上大批中國瓷器和黃金重見天日。喜歡研究的我,若干年後也輾轉擁有其中數件青花瓷器組,彷彿親眼見證那段值得探究的歷史。
17世紀荷蘭黃金時代 東印度公司成貿易霸主
中國早在漢唐時代就開闢貿易之路,宋元時期大量出口瓷器,明朝勘合貿易(註1)也相當活絡,而鄭和七次下西洋,更讓朝廷對外關係達到巔峰;陸續吸引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蘭人和英國人為了商業目的,在官方支持下、前來這遙遠神祕的東方古國。尤其17 世紀荷蘭脫離西班牙獨立,積極發展海上貿易,多次派使節團前來中國,晉見清朝皇帝,希望爭取到較好的通商條件。
荷蘭東印度公司(Vereenigde Oost-Indische Compagnie,簡稱 VOC)是在1602年成立的,由多家民間貿易公司組成,和其他貿易公司性質不同的是,他們將部分收入上繳國家以換取行使本屬於政府的職能,例如發動戰爭、締結條約、佔據領地、建築保壘等。由於擁有權力、充沛的資金和船隊,又有武力作後盾,於是在南洋各地開始進行大規模的商業活動。1619年趕走葡萄牙人後,在爪哇設置巴達維亞府,作為他們在南洋經營東方商業和殖民事業的根據地,很快就迎來海外貿易全盛時期、並主導亞洲貿易。
尤其中國瓷器、茶葉、絲綢等,歐洲人以前從來沒見過,成為中上階層追逐的奢侈品,影響了歐洲人的生活,阿姆斯特丹也一躍而成全球貿易中心。除了巴達維亞府,荷蘭的商業帝國也包括在日本南部的平戶和台灣(1662年因鄭成功進擊而退出) 等地設立據點。
荷蘭商船觸礁沉沒南海 230多年後船貨再現
荷蘭東印度公司船隊頻繁往返亞歐之間,然當時航海環境變數多,有時是狂風暴雨、有時又碰上暗礁,導致不少沉船事件。據中國水下考古專家俞偉超考證,從中國東南沿海一直到南海,來自中國不同朝代和他國的古沉船超過2000艘。
1751年(清乾隆16年)12月,一艘隸屬於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商船「蓋爾德馬爾森號」(Geldermalsen),滿載瓷器、茶葉和金錠,從廣東出發準備回航荷蘭;結果在1752年1月,因為撞到海底暗礁、不幸在爪哇附近海域沉沒,230多年來都靜靜的躺在南海裡。
直到1983年,一名職業海底尋寶人--英國出生、澳洲成長的邁克‧哈察(Michael Hatcher)船長,他在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檔案裡,發現了這艘船的歷史記載,並根據資料和當時航海路線圖,很快就推算出沉船海域,進行打撈。當時哈察團隊打撈並保留了約24萬件較完整的瓷器和125件長形金錠,還說自己是在公海打撈到的,一年後因無人認領,依法貨品屬於哈察,於是他將這些瓷器和金錠,委託位在荷蘭阿姆斯特丹的佳士得拍賣公司拍賣。佳士得在1986年是用「南京船貨」(The Nanking Cargo)的名稱,舉行拍賣會,有一說是因18 世紀統稱中國瓷器為「南京貨」(中國外銷瓷 甘雪莉著),也有一說是因考據出船上的金錠乃購自南京的緣故(沉船外貿瓷 張錯著),總之,爾後外界常將這艘沉船稱作「南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