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是如此脆弱,遺忘是如此輕而易舉──《走出毛澤東的陰影》

2018-08-11 12:10

? 人氣

2000年,陳桂棣和妻子吳春桃開始為寫《中國農民調查報告》開展調查。圖為《中國農民調查報告》作者陳桂棣和吳春桃在安徽某法院外(2004年8月)。(BBC中文網)

2000年,陳桂棣和妻子吳春桃開始為寫《中國農民調查報告》開展調查。圖為《中國農民調查報告》作者陳桂棣和吳春桃在安徽某法院外(2004年8月)。(BBC中文網)

幾個月前,接到潘公凱的郵件,希望我能夠為他的書:《走出毛澤東的陰影》中文版寫一篇序。在過去差不多十年,我推掉了幾乎所有的為朋友的著作寫序後的邀約,但是這一次,當我把書稿從頭到尾讀完之後,我毫不猶豫的答應了,甚至為能夠有這樣的機會推薦這本書感到幸運。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這並不是一本新書,英文版在2008年已經出版,書中都是潘公凱從2000年到2008年初,作為《華盛頓郵報》記者在北京常駐時,採訪過的一些人物,經歷的一些事件。裡面有維權律師,有獨立紀錄片製作人,有中國共產黨官員,有民營企業家,從不同的緯度,展現了一個經濟體制改革和 政治體制改革並沒有同步進行下的中國。不過我記得很清楚,當我在08年讀他的這本書的英文版時,並沒有太多感觸,因為書中的那些人物,很多也是我的採訪對象,書中的那些事件,很多我也參與了報導,一切在我看來,太過稀鬆平常。

這並不是一本新書,英文版在2008年已經出版,書中都是潘公凱從2000年到2008年初,作為《華盛頓郵報》記者在北京常駐時,採訪過的一些人物,經歷的一些事件。
閭丘露薇說:「這並不是一本新書,英文版在2008年已經出版,書中都是潘公凱從2000年到2008年初,作為《華盛頓郵報》記者在北京常駐時,採訪過的一些人物,經歷的一些事件。」

只是,十年之後,當我重新讀完這本書,重溫了書中這些人物的故事之後,我終於懂得了這本書的意義所在:它紀錄了一段,雖然面對無數打壓,但是人們依然充滿希望、熱情和勇氣去推動中國社會改變的過程。這段進程是如此短暫,以至於很多中國的年輕人已經不知道曾經有過的這段歷史,而即便是親身經歷了和聽聞了這些變革,當年的新聞事件和新聞人物,也早就面目模糊。

《中國農民調查報告》作者陳桂棣和吳春桃的辯護律師浦志強說:"作家和知識分子應當成為群眾的代言人。反映社會現實是作家的職責,所以兩位作家所所的並不違法。"
《中國農民調查報告》作者陳桂棣和吳春桃的辯護律師浦志強說:"作家和知識分子應當成為群眾的代言人。反映社會現實是作家的職責,所以兩位作家所做的並不違法。"

當《中國農民調查》的兩名作者陳桂棣吳春桃夫婦遭到官員起訴,為他們辯護的律師浦志強在法庭上慷慨陳詞,要求法官依據法律,而不是順從上級來進行判案,呼籲法官要承擔起推動社會進步的歷史責任。在這本書中,詳細紀錄了整個庭審過程。而這在今天已經成為難以想像的場景。首先,類似的獨立調查報告不僅不可能在民間展開,也不會有出版社出版,即便是官方媒體的記者,報導一直被認為相對比較安全的財經題材,也會惹上官司;其次,當年能夠在法庭上陳詞的維權律師們,有的被吊銷執業資格,有的則被關進了監獄。

因為製作勞教制度的節目,我採訪過浦志強。當勞教制度終於被廢除之後,他被媒體視為英雄人物,因為他代理的相關案件。在很多媒體,包括我自己的眼中,他是一個懂政治,也講技巧的律師,也因此能夠一而再,再而三的取得成功。但是,這樣的策略,最終並沒有為他爭取到更多的空間。以言論自由為奮鬥原則的浦志強,結果因為在社交媒體上發佈的言論而在2015年被控涉嫌煽動民族仇恨罪,尋釁滋事罪,最終被判有期徒刑三年,緩刑三年。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