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在清潔技術領域懷有一腔抱負的歐洲大陸來說,瑞典發現歐洲首個大型稀土氧化物礦藏的消息燃起了它們的希望,然而,對這一發現加以利用需要數年時間,同時還需建立相關設施來應對複雜的生產過程。
瑞典政府下屬礦業企業Luossavaara-Kiirunavaara Aktiebolag(簡稱LKAB)稱,今年1月發現的稀土金屬礦藏據估計儲量達100萬噸,是歐洲最大的稀土礦藏。這種金屬常被用來製造海上風力渦輪機和電動汽車中所用的磁鐵。
本文為風傳媒與華爾街日報正式合作授權轉載。加入VVIP會員請點此訂閱:風傳媒・華爾街日報VVIP,獨享全球最低優惠價,暢讀中英日文全版本之華爾街日報,洞悉國際政經最前沿。
該礦藏毗鄰LKAB的基律納(Kiruna)鐵礦場,基律納礦場最終擴大運營後,將開採稀土與磷,後者是生產化肥的關鍵礦物。目前,LKAB正對新礦進行測試,並計劃今年晚些時候申請開採許可,這也是尋求批准開採的初期步驟。該公司表示,新礦的稀土開採業務需要10-15年時間方能啟動。
分析師指出,LKAB的稀土開採業務可能會面臨重重障礙。困難之一在於,其礦山中稀土氧化物的富集水平較低。此外,還有一些因素或許在LKAB的掌控範圍之外,包括需要一系列生產中心和配套設施才能滿足對這些氧化物的多步加工。
稀土的供應鏈很長。稀土開採出來後通常會被加工成一種精礦,而後提煉成碳酸鹽,接著再分離成氧化物,然後才用於生產磁鐵。
除此之外,高昂的生產成本加之專業技能的匱乏,也造成了更多障礙。
「這是問題的關鍵癥結所在。」諮詢公司Wood Mackenzie能源轉型與電池原材料業務主管蘇珊娜.肖(Suzanne Shaw)說。
據總部位於布魯塞爾的智庫歐洲政策研究中心(Centre for European Policy Studies,簡稱CEPS),目前全球約60%的稀土開採活動都在中國進行,其餘則遍布在美國、緬甸、澳洲等國。
中國控制著稀土供應鏈的絕大部分構成。據CEPS,91%的精煉、87%的氧化物分離以及94%的磁鐵生產都握在中國手裡。
CEPS的數據顯示,就稀土氧化物分離而言,在中國之外進行的餘下13%的業務中,總部位於加拿大的 Neo Performance Materials Inc.在愛沙尼亞運營的一處設施承擔了其中的2%,餘下11%則基本來自Lynas Rare Earths Ltd.位於馬來西亞的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