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12月,王鴻薇宣布接受徵召的時候,筆者就曾經撰文指出,指責王鴻薇參與補選是「落跑」,並沒有多大意義。
因為,按照我國「兩年中央/兩年地方」的選制設計,所有想要挑戰立委的現任議員,勢必只有兩個選擇:空等兩年,或是「半途」落跑。
也因此,雖然因為補選的緣故,王鴻薇看似「當選不到六天」就落跑,但其實這只是早跑、晚跑的差別,今年不跑,兩年後也照樣會跑——換句話說,這根本不是「落跑」不「落跑」的問題,而就只是我國選制的理所當然罷了。
但沒想到,到了最近,居然有「資深」媒體人說出「市議員大舉落跑去選立委,是落跑大聯盟」的荒謬言論,實在是令人匪夷所思:筆者原以為,可以用「議員帶職參選是常態,不是落跑」來支持王鴻薇,沒想到,到了「資深」媒體人眼裡,卻是全員落跑,一個也不能放過!
然而,議員選立委,真是落跑?真是稀罕?
只要對歷史稍有記憶,我們就會知道,事實並非如此:2016年,是民進黨大獲全勝的一年。不只蔡英文拿下了總統寶座,民進黨也驗立委選舉,拿下了過半數的68席,達成完全執政——然而,在「新增的」22席區域立委中,卻有10位是議員身分參選。
像是去競選基隆市市長失利的蔡適應,在2016年,就是以「議員身分」帶職參選立委,然後在連任兩屆立委之後,又再度在2022年以「立委身分」帶職參選市長,也可以說的上是「資深跑者」了!
而且,所謂「22席區域立委,有10位是議員參選」僅僅算了「成功當選」的席次,而不包括「有參選,但沒當選」的人數。例如台中市第四選區的謝志忠,就是在2016年參選失利,但敗選後依舊回去繼續當議員,並且連任至今。
換句話說,2016年,民進黨的勝利,「帶職參選」可謂功不可沒。豈有事到如今,再來鳥盡弓藏,兔死狗亨之理?
當然,也許有讀者會困惑:不是還有12席「並非帶職參選」嗎?也許,當年的民進黨,也做錯了。而且過去的事,就過去了,我們從現在開始抵制「帶職參選」的落跑者,就好了!
這樣的想法,不能說錯,但我們也要記得,不能只看到「帶職參選」的穩賺不賠,也應該要想想:那麼,是什麼樣的人「不用擔心賠錢」呢?
還是2016的民進黨,我們可以看看這12席「並非帶職參選」的,都是什麼人:粗略來說,有三種。
第一種,本來就是不分區立委的派系大老,像是柯建銘、吳秉叡;第二種,有家族背景的政二代,像是蘇巧慧、蔡易餘。第三種,則是曾任地方局處或副手的政務官,像是賴瑞隆、鍾佳濱。
很巧的是,這三種人,各占了三分之一。換句話說,在2016年,民進黨「新增的」22席區域立委,有半數是議員參選,而剩下的一半,又有2/3不是派系大老就是政二代。
這些人,在22席中,佔了18席。
有趣的是,被指責為「落跑團隊」一員的徐巧芯,隔天就去了「資深」媒體人的廣播節目,接受採訪。對於帶職參選的行為,她的解釋是:「民進黨是派系主導文化,每個人都有派系支持,代表背後有資源力挺,但我沒有,我就一個人,我競選以來是一個人。」
而根據前面的回顧,我們也許不得不承認,她說的是真的,而不只是藉口:「帶職參選」不只是選舉制度理所當然,也是「沒派系,只能靠自己」的的不得不然。
因此,說到底,這真的不是「落跑」的問題,而是「兩害」相權的問題:帶職參選,是落跑;不帶職參選,是派系和政二代。
那麼好了,真正的問題已經擺在各位面前,我們是要無限上綱地,把所有「帶職參選」都打成落跑,然後擁抱派系和政二代的全面執政;還是理性看待「帶職參選」的理所當然和不得不然,認清這是民主制度的常態?
各位讀者,你們會怎麼選呢?
*作者為自由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