蝌蚪加醋像涼粉,吞下治疥瘡,你敢吃嗎?《華大大補史》選摘(1)

2023-02-22 05:10

? 人氣

中醫任應秋於一九四五年起在《現代醫藥雜誌》上投稿一系列詳細的食療方,大體用傳統本草知識先解釋食材,再用營養學和生理學解釋每一種食物對特定疾病有效之機轉。例如川椒同白麵煮食可治脾胃虛弱、心腹結痛。他除了介紹川椒的植物性質、外觀、品種外,並抄錄歷代文獻內運用治療方法;同時,解釋川椒內含有的揮發油、脂肪和化學元素,可鎮痙鎮痛、解毒殺蟲和健胃,並略述烹飪之法。食物的主體常是麵、粥、羹和膏,符合食療的意義,而非單純方藥。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任還介紹大量的動物肉品的羹,例如青鴨羹、野雞羹、白鵓鴿羹、顱頭羹、狐肉羹、熊肉羹等等,可以看出敘述中兼有傳統本草和西方營養學知識,但有時兩者結合起來不見得合拍,例如他寫到熊肉「甘平無毒,含脂肪、蛋白,及甲乙類維生素,用作滋養強壯藥,復用為鎮痙驅風藥,善治風痺筋骨不仁。」這些營養素與鎮痙驅風的關聯性為何?則缺乏解釋。

食療方有時很難透過和西醫理論的對應來驗證療效,故說服讀者相信療效,運用的方式就不只一種。傳統食療很多是靠口耳相傳,例如作家王鼎鈞在抗戰時聽說生蝌蚪能夠治療「疥」,把它們養大後加點醋喝下,「涼颼颼、滑溜溜,像喝切碎的涼粉。」但顯然這種形式的書寫無法將食療知識系統化、科學化,以面向大眾。反觀當時《食物療病月刊》刊載的內容,就包括驗方的再檢討,以其內容來舉例說明,作者先指出「豬血」熱飲一碗,可治癒婦人乾血癆。這時報刊就會先解釋豬血於本草內稱「鹹平無毒」,現代研究則謂含有鐵質所以合理,推薦給讀者運用。還有作者指陰痿(陰部痿弱,其實就是指陽痿)不起者,千萬不要亂服用壯陽藥,可用食療方來調養,因而列舉了《千金翼方》內用雄雞肝三具加上菟絲子,再加上雀卵,用酒服下;或是《心鏡方》內用白羊肉半斤,加生蒜、韮菜一起食用。他在刊物上列舉對《心鏡方》的日常「實驗」,並陳述某人「少時房事不謹,年未三十,陽已不舉,意興闌珊,似有厭世主義。」結果服用羊肉方後果然身體「欣欣向榮」,用以證實羊肉方的妙用。

或有文章論述是來自某人的經驗,會寫出提供方藥者的姓名,然後再列舉成功案例,謂之「實驗」。也有報刊內的食療方刊載直說「前人」,並沒有多作解釋,也未標明出處。作者吳去疾則是用經驗反推,再回去尋找古籍之「證據」,他的故事是同鄉有王某罹患肺癰,藥石罔效,正當絕望之際,有人介紹用陳芥菜滷一瓶,每日用水沖服,後來不治而癒。吳查閱古書後,發現有許多中醫典籍都有記載,包括《折供漫錄》、《醫學廣筆記》、《外科全生集》。他認為人們多忽略古書中這種簡單的良方,卻不知大有奇效;在正統醫學之外,搜索經方所不備,著重簡單實用,就是食療的現代價值。楊志一就直接從傳統方書中提取食療知識的資源,也是一法。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