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開火的俄烏戰爭,幾乎改寫世界歷史。地緣政治局勢因此更加激化、緊張,戰爭也讓全球民眾面對通膨困局時更加吃力。我們應該如何分析這場戰爭的影響? 2月23日,風傳媒舉辦成立9周年暨新新聞36周年社慶論壇,前行政院長、現任新世代金融基金會董事長陳冲應邀發表「逆全球化與地緣政治夾擊下的經濟」主題演講,他指出,回顧歷史,或許有助於理解我們迎向未來。
陳冲回憶,2014年他曾應邀前往復旦大學台北校友會演講,介紹區域經濟整合,當時他就慎重警告:「烏克蘭可能大事不妙」。十年前,台灣社會對烏克蘭所知有限,相關新聞報導也不常見,陳冲何出此言?陳冲解釋,2013年底烏克蘭本要與歐盟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誰知就在簽署儀式幾天前,突然外電傳出「不簽了」,當時讓陳冲十分詫異。「FTA是何等重要的條約!雙方談判至少要好幾年,才能確定所有產業、稅制的架構跟細節,好不容易講定,突然說不簽了,這就是極不尋常的訊號」。
烏克蘭內鬥不已,十年前早有跡象
半年後,以俄羅斯及前蘇聯國家為主的歐亞經濟聯盟(Eurasian Union)成立,成員竟也獨缺烏克蘭,陳冲一語道破:「雙方理應都有爭取烏克蘭加入,但最後烏克蘭兩個陣營都沒有加入。國人都理解台灣簽署FTA面臨的困難,烏克蘭卻如此選擇,讓人難以理解。如果,當時結果是兩個條約都簽了呢?」陳冲感嘆,不論是親俄派或親歐派作梗,總之烏克蘭最後兩頭落空;十年來,烏克蘭就從左右逢源到「左右皆空」,而且家園因為戰爭而殘破不堪,實在變化很大。對此,陳冲觀察:「孟子曰:『小事大以智』,小國必須要更有智慧」。
3種思潮,主導美國政經局勢演變
另一方面,陳冲觀察有3種思潮陸續主導美國近年來的政經局勢演變。在川普當選以前,美國長期抱持「美式自由主義」,政府代表對外發言或文件中,不斷提及自由貿易、自由貿易協定和反保護主義等字眼;到了川普當選時期,美國政府口徑突然轉為「保護主義」,不僅補貼競賽,用詞也改為「公平貿易」,突顯底層邏輯的改變;2020年拜登上任以來,美國政府的經貿態度轉為「長臂主義」,似乎意味著美方認可自由貿易存在價值,「但是要跟他們選擇的對手來自由貿易」。
而且,拜登當選後並未大幅改變美國亞太戰略政策,可見其假想敵已經呼之欲出。例如談到區域戰略時,用詞從以往的「Asia Pacific」(亞太地區)變成「Indo-Pacific」(印太地區);陳冲特別解釋,此「Indo」指的是印度洋、而非指印度,這是繞過中國大陸、連結兩大洋的包圍戰略。影響所及,也讓經貿全球化從整合(Integration)過度到碎片化(Fragment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