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政府上台後,將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及其後的《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展協定》(CPTPP)列為對外經貿的第一要務。近來媒體曾報導台灣加入第二輪的目標落空。姑不論此項傳言是否屬實,我們必須要思考除了CPTPP之外,台灣有何其他選擇?
澳洲、越南與馬國,FTA優先目標
台灣的貿易依賴美、中最深,依據目前的兩岸關係,以及蔡政府試圖減緩對中國過度經濟依賴的國安考量,中國顯然是不在考量範圍內。就美國而言,固然與美國簽自由貿易協定(FTA)具有經貿價值,且在外交上具有重要意涵,然而政治成本(例如美豬、美牛進口)及台灣所需承諾的市場開放程度(尤其在川普政府下),可能超出蔡政府所能負擔程度,因此台美FTA雖然常為政治人物所提起,但執行性不高。
其次,台灣雖然強調加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但由於中國參與其中,此項宣示亦屬於口號性質,無實現可能性。但CPTPP與RCEP有交集的國家包括:新加坡、汶萊、馬來西亞、越南、澳洲、紐西蘭、日本。
上述國家除台日之間還有福島食品爭議,台灣與新加坡、紐西蘭已簽訂FTA,汶萊則市場經濟規模過小,其他國家包括澳洲、越南及馬來西亞可列為重點目標,藉由簽署雙邊FTA,促進台灣加入CPTPP的敲門磚。
就澳洲而言,在印太戰略(Indo-Pacific Strategy)及澳洲近來的中國疑慮,政治上或有契機;就產業而言,澳洲農業與台灣競爭性不大;而在原物料及教育服務上或可互補或雙邊合作。
越南與馬來西亞分別為台灣第七與第八大貿易夥伴,台商在兩地投資亦久,在中美貿易戰正酣之際,台商頗有從中國轉向至東南亞之勢,配合政府的新南向政策,越、馬兩國應是政府重點突破目標。
英國與瑞士值得努力
至於歐盟這個重要市場,歐盟理事會於五月二十八日授與談判權限,開啟與澳洲、紐西蘭的FTA談判,但並未授權執委會談判歐台雙邊投資協定(BIT),因此期待歐台FTA談判可能不切實際。
而明年三月英國將正式脫歐,英國是台灣第十三大貿易夥伴,就貿易量而言具有其經濟價值。同時英國脫歐後,勢必積極對外尋求市場,就此契機,台灣亦應掌握。中英FTA傳言亦甚囂塵上,然而對英國而言,中國饒富機會卻也充滿挑戰,未享中國廣大市場之利卻已蒙受中國廉價產品之害。
另一方面,中美貿易戰正熾,英國若欲與美國簽訂FTA,勢必不願得罪川普政府,避免與中國在貿易議題上結盟。至於中國是否反對台英FTA?目前中國全力應付美國貿易戰之際,或許給台英FTA一扇機會之窗。
除了歐盟,歐洲另外一個重要的區域經濟整合組織是由瑞士、挪威、冰島以及列支敦士登四國所組成的歐洲自由貿易協會(EFTA)。英國脫歐後,或許亦尋求加入EFTA,若加入則對台灣的市場價值有顯著提升。即使光是EFTA既有四個國家,亦具有尋求FTA談判的價值。
尤其台灣在目前經濟轉型與產業升級的過程中,與瑞士科技研發及產業合作(尤其醫藥與自動化),對台灣有高度助益。就實際操作而言,瑞士與冰島已與中國簽訂FTA,且EFTA也已與香港簽訂FTA,大幅舒緩了EFTA國家對於來自中國的可能壓力。
這些潛在國家是台灣在CPTPP之外或為了加入CPTPP可做的預先努力。蔡英文第一任總統任期已過半,如何在加入CPTPP以及新南向政策的大方向下,在二○二○年前取得國際經貿合作整合上的具體成果,這是蔡政府必須深切思考的。
勇於承受政治代價,整合談判人力
有些問題出於政治,這需要蔡總統親自決定是否承擔政治成本,例如美豬、美牛及日本福島食品案。尤其日本福島食品是CPTPP的門票,蔡總統必須要思考何時以及如何解決政治僵局,且需勇於承受政治代價。其次,就實質談判部分,政府必須列出優先國家,對於產業互補的可能性,可能受影響產業仔細訪查、評估,而非紙上談兵,淪為數字遊戲。
最後就談判人力部分,談判辦公室究竟有多少人力可同時開啟FTA談判?從國安會、政務委員、經濟部、談判辦公室、國貿局、工業局、農委會多路人馬?如何整合?由誰拍板?都是台灣在FTA大戰略下,要先做好的自我準備。
更多內容請看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