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不能全部「歸功」於中國認知作戰,美國本身的作為也讓台灣民眾對美國挺台灣的程度有遲疑。例如,去年八月初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訪台,第七艦隊旗艦的雷根號航空母艦(USS Ronald Reagan)也同時從菲律賓航向台灣東部海域布署,但裴洛西一離台、中國開始軍演,雷根號卻也向東駛離台灣,在一旁「戒備」。中國央視新聞還引述解放軍說法,稱軍演把雷根號「逼退幾百公里」。當台海發生數十年來最嚴重危機時,雷根號既未航經台灣海峽,還駛離台灣在一旁遠遠「觀戰」,這也讓人懷疑:一旦台海戰事發生,美國是否會第一時間援台。
此外,美國官方也直言因憂心台灣的地緣政治風險,所以希望藉《晶片法》(CHIPS and Science Act)立法,在未來10年間把國防軍備所需求的高階晶片全部從台灣移到美國生產,以免危及美國國家安全。就美國立場而言這是合理的考量,但若連美國都對台灣安全沒信心,要怎樣讓台灣各個「神山」、「矽盾」安心根留台灣,這是台灣領導人的大考驗?
提出積極主張化解民眾疑慮
面對「疑美論」與「疑賴論」,賴清德陣營不能只是推稱是藍營炒作、紅軍認知作戰,它必須以更積極作為說服民眾。民進黨方面有意把2021年蔡英文回應習近平「習五條」統戰的「四個堅持」納入黨綱,以證明賴清德不會背離蔡英文路線,藉此平息美方疑慮。但這還是消極作法。想做台灣未來的領導人,賴清德應該主動地提出對維繫台灣和平與主權的方案,而不只是消極宣稱要延續前人路線。
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從去年中共二十大之後已經一步步走出近三年的清零閉關狀態,從習近平去年11月藉G20、APEC出訪,到12月中國出乎全球意料之外迅速取消清零政策。結束閉關鎖國固然有內部經濟社會壓力,但也代表著接下來中國對外將主動出墼──包括對台灣。
從對台灣食品輸入管制鬆綁、拋出恢復16個兩岸直航點議題、組團要求來台悼祭星雲、主動遣返八八槍擊案嫌犯,中國已經一步一步對台主動出擊,三月兩會結束、政府人事底定後,應會有更多對台政策出台。如果賴清德沒有主動提出自己的兩岸主張與具體政策,那就只能被動接招、而且將會應接不暇,完成失去兩岸議題話語權。
當然,北京對賴清德提出的方案,也可能像過去七年對蔡英文一般冷處理,但至少賴清德要能說服台灣民眾,肯認賴清德的兩岸主張是合理、和平且合乎台灣利益,進而願意支持,並且立場一致地面對中國。只有這樣的積極作為才能有效破解「兩疑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