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由楊渡和管中閔執筆的「大學的脊梁」即將問世,世人可以更清楚的從當事人視角再看一次「卡管」事件。是非其實自始就很分明,這件事真正特別的地方,在一個民選的政府怎麼會犯這麼明顯的錯,而且在幾乎全民所指之下還可以死不認錯這麼久。
但引發我特別興趣的,是這個把民進黨二次執政從初期的風生水起帶到諸事不順,而在兩年後徹底輸掉九合一選舉的敗筆,在以抗中保臺贏得中央大選後的兩年,又在一位市長候選人的學倫事件上,犯了幾乎同樣的錯誤而且同樣拖垮一堆人,竟使地方選舉再以大敗收場。
如果以為這顯示民進黨有什麼先天的不足,又只會暴露你的政黨偏見。國民黨四年多前的九合一選舉出人意表的成功,居然在接下來的中央政府普選因提名過程混亂而下滑到更深的谷底,讓人完全看不到一個百年建國大黨該有的修持,但在重新穩固地方包圍中央有利格局的今天,怎麼好像又陷入一模一樣的總統提名困局?
甚至再把眼光轉到教科書上共認已屬成熟民主體制的國家,如美國,就看過去三十年,兩黨幾任總統在國會監督下不也在中東地區重複做出錯誤決策,更別提過去一個月總統在國會和媒體起鬨下用造價千萬的導彈射擊來路不明的氣球,包括一顆據說只有幾百元價值的民間氣球,真的可以讓我們開始思考民主體制好像擋不住犯傻的原因。
雖然我們本來就知道,民主體制不是在各方面都優於專政體制,但因為我們相信,即使人權保障和決策的遲緩妥協只能在利弊上達到某種互換,民主仍因參與的人多,不但犯大錯的機率可以降低,更不容易重複犯錯,加總起來應可認定是人類體制的進化。專政體制無可救藥的犯錯,實例隨手拈來就有,比如半民主的俄國率性用兵,在烏克蘭已陷入泥淖一年餘;一黨專政的大陸更以封控清零防疫,一堅持就是三年,其體制的問題與無解也都清楚攤在世人面前。惟若民主體制也只能不斷犯傻,且累積後果的嚴重同樣不容小覷,加加減減,誰還敢說孰優孰劣已是板上釘釘?
這讓我想起六十多年前Mancur Olson有關集體行為邏輯的巨著,分析了集中收益和分散成本之間的微妙矛盾,因為搭便車行為還會隨體量的擴大而增加,使得企業這樣集中的次要利益會被過度代表,而如消費者那般分散的多數利益則必受壓制,終為保護消費者的法制找到改革方向。也因為管爺的遭遇勾起我參與第一屆NCC工作的回憶,眼看獨立機關一個接一個的癱軟,百般思索,確定問題就出在大法官腦子裡的「行政一體」,而絕對可以改善的密碼就在把國會同意的二分之一門檻提高為三分之二。所以除了再次期待一心重返執政的國民黨重視並把它納入大選政見外,也寄望管爺在滿足史癖並警惕當權者的大作之餘,繼續發揮其財經專長,看能不能也為我們的民主找出什麼盲點。
*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講座教授、前司法院大法官並任副院長,本文原刊《奔騰思潮》,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