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一項對SSIE、SSCI和AHCI三大期刊引文索引的研究表明,自1900年以來,以中文發表的期刊論文受高度引用者非常罕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時代甚至更少)。近期而言,在 2006至2015年間,這類中文論文在自然科學領域排名第三(0.59%),次於英語 (96.9%) 和德語 (0.61%);在人文藝術領域排名第八(0.56%),排在英語(73%)和其他七種語言之後;在社會科學領域則完全不入前十名,排在英語(95%)和其他九種語言,包括西班牙語(1.42%)、法語(0.58%)、俄語(0.37%)、土耳其語(0.16%)和斯洛伐尼亞語(0.06%)之後。全世界最大的民族語言實體漢族,具有豐富而悠久的文化;但其世界影響力低落而且還在消退。研究表明,就翻譯成中文的著述數量而言,中文僅排在世界第13位;就從中文翻譯為其他語言的著述數量來看,中文排名更低,在第14位。使用中文的網民超過7.6億人,僅次於使用英語的網民(9.5億),但中文網上(非重複)信息僅占全球總數的2%,低於其他8種語言,包括英語(56%)、俄語(6.5%)、日語(5.6%)和義大利語(2.4%)。看來占全人類近五分之一的中國人,為世界創造的有價值信息少之又少,同時還又錯失了人類創造的大部分知識。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科學技術發展方法,基本上是基於對西方(和俄羅斯)發明和創新的改用及模仿,但往往未曾提及發明者,更不用說適當補償了。有鑑於中國擁有近五分之一的人口、無數的原始人才,以及世界第二高的研發預算,中華人民共和國在科學技術、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領域的獨創性之低,確實令人瞠目結舌。中華人民共和國真正可供其他民族學習、採用和模仿的發明及創新,一直以來都極為罕見。大多數關於中國創新實力的最新讚美報告或恐慌警告,往往是將對舶來思想和技術確實厲害的模仿和改用,和真正的發明及創新混淆;要不就是將巨額資金、大量人員和實驗室,以及粗糙的論文和專利數量,和真正的創新突破混為一談。
中華人民共和國學術界的劣質和造假,已成為一種慢性癌症式流行病;不過,考慮到中共統治下道德和倫理的整體缺失,以及一個重發展國家的官本位制度對資金、晉升、認可的功利壓力,事態如此也在意料之中。到2010年代中期,中國成為世界第三大研究論文生產國,在2001年到2011年間,論文數量的年增長率高達不可思議的15%。不過,《自然》雜誌的一項評估指出,「中國增加的研究成果,主要在其境內使用」,「僅韓國和台灣以預期的比率引用中國的研究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