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戶提供圖案訂製瓷 紋章瓷象徵身份地位
中國外銷瓷的紋飾圖案,不但有傳統中國風,也接受訂製由西方藝術家所繪製的圖案,或歐洲貴族家族指定家徽、此類客製化瓷器。1734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委託在阿姆斯特丹的畫家「康納利斯‧普隆克」(Cornelis Pronk)作畫,其中「持傘的仕女」非常有名,首批瓷器在清乾隆年間問世,價格高昂,而原圖目前仍保存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博物館。
外銷瓷當中很重要的品項—紋章瓷,此次展覽就有數件是向歷史博物館借展的。「紋章」是歐洲王室、貴族或軍團、公司的標誌,是一種符號、是血統、榮譽和身份地位的象徵,從歐洲中世紀就有了。最早是因為在戰場上,參戰者從頭到腳都被頭盔和甲冑包覆,只好靠盾牌上的圖案來識別是敵是友,這些圖案就是「紋章」。此類紋章瓷在外銷瓷拍賣會上,往往能賣出不錯的價格,愈有名的家族家徽、行情愈好。
廣彩瓷結合中西繪畫 滿大人題材瓷器熱銷
「廣彩」是廣州彩瓷或廣州鐵金彩瓷的簡稱,乾隆時(1736-1795)賣得相當好。為了節省成本,西方商人在廣州培養了一批畫西洋風格的瓷畫藝人,他們在景德鎮購買白瓷、運到廣州繪畫。廣彩是中西繪畫結合的產物,畫面明暗透視處理的比較好,人物比例和衣服紋飾陰影畫得也比較生動,內容經常取材自廣州的官員,也就是西方人所稱呼的「滿大人」。
「滿大人」一詞出現在十七世紀晚期,主要是描繪中國官員的各種生活形態,三代同堂家庭生活是西方人所嚮往的場景,因而成為歐洲訂製瓷器主要的紋飾之一。此次借展自歷史博物館的展品也有數件廣彩瓷。
中國瓷鑲嵌金屬裝飾 18世紀的法國最流行
17、18世紀歐洲王室、大小貴族的王宮、城堡裡,都將擁有一個中國沙龍視為很有面子的事。用西洋的的銀壺,搭配中國的青花、粉彩瓷器來喝茶、喝咖啡,風靡了巴黎、阿姆斯特丹、倫敦..上流社會社交圈。中國瓷器也對歐洲人的餐桌帶來改變,歐洲人的餐具本來多為銀質且為成套餐具,受到中國瓷器影響,西方大量向中國訂製成套瓷餐具,且常出現在歐洲的畫作裡。
銷售到歐洲的各類中國瓷器中有些被「改造」,被本地工匠鑲嵌金屬裝飾,比如說加個蓋子、底座或邊框附件等等…有的是出於保護瓷器的目的,也有純粹為了審美趣味。經過工匠們的巧手,有些瓷器甚至改變了原有的功能,此種現象在18世紀的法國尤為盛行。
幽靜北投文物館 日式精緻百年建築
深藏在北投幽靜山腰的「北投文物館」,是棟風格精緻典雅的兩層木造日式建築,始建於1921年,當時是北投地區最高級的溫泉旅館—「佳山旅館」。1998年被台北市文化局列為「市定古蹟」,因建築物逐漸老化,幾次轉手後,財團法人福祿文化基金會聘請古蹟修復專家依傳統工法進行修復,並在2008年重新對外開放。目前文物館是由福祿文化基金會經營,屬於私立博物館及私有古蹟。
在擁有百年歷史的日式建築內喝個下午茶、欣賞數百年前精美的瓷器,似乎更能體會當時的歐洲人為何如此迷戀中國瓷器,迷戀到派出西洋傳教士到中國、蒐集製瓷秘方。
康熙年間到中國的法國天主教傳教士殷弘緒終於「完成任務」。殷弘緒和清廷關係不錯,得以在製瓷重鎮景德鎮住了七年,趁清廷疏於對他設防下,把中國製瓷秘方兩度用信函傳到了歐洲,此後歐洲製瓷水平大幅提升,也催生了諸多知名品牌,延續至今。
參考書目及延伸閱讀:亞洲探險記—17世紀東西交流傳奇(國立故宮博物院 2019)、中國名片—明清外銷瓷探源與收藏(余春明 2011)、中國外銷瓷(甘雪莉 2008)
*作者為文物藝術策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