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制美貨發起請願:《從苦力貿易到排華》選摘(2)

2023-03-26 05:10

? 人氣

19世紀描述《排華法案》的漫畫(資料照,取自Wikipedia)

19世紀描述《排華法案》的漫畫(資料照,取自Wikipedia)

藉抵制美貨施壓美國的構想,數次出現在檀香山、舊金山的海外中文報紙上,但實際作為主要表現在聯署集體請願上,表現在一九○三年由在美華人向清廷提交請願書上。繼伍廷芳接任駐美公使的梁誠起草了新條約,一九○四年遞交美國國務卿海約翰(John Hay)。梁誠所擬的條約同意不准華工入境,但針對已住在美國的華工,針對非工人的華人,都增列了保護措施,包括讓他們擁有聘請律師、保釋、上訴的法定權利。從中國的角度看,這顯然很合理,中國承認美國有權管制入境,但反對不當對待和歧視,就和梁啟超在〈新大陸遊記〉裡所提的建議差不多。但梁誠所提的條約和清廷數位駐美公使所提的其他請求,美國置若罔聞。美國國會任由《葛禮山-楊儒條約》到期,一九○四年把排華法附加在一項撥款法案上,從此,排華為永久措施,中國經由條約程序提出的任何意見變得無足輕重。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在美華人感到絕望,另一方面,情勢的演變激使上海的改革派和商人起而行動。在民族主義情緒推波助瀾下,加上得到某些清朝官員和本土資本家支持,支持抵制美貨的聲勢更為壯大。本土資本家包括欲促銷國貨以和舶來品相抗衡的新興麵粉製造業。一九○五年五月,上海商界領袖呼籲,若到了七月,美國仍不同意更改排華政策,就開始抵制美貨。六月,美國總統老羅斯福——受到在華美國商界施壓——要國務院和移民局以「最大的禮貌和體諒」對待抵美的華人商人和學生。但此舉未能止住拒買運動。

拒買運動的領導階層來自上海境內成立較久的同鄉會館,其中許多會館有代表參與上海新成立的商會。拒買運動迅即使廣大的都市居民跟著動了起來,其中包括學生、專業人士、婦女組織、文學會、基督教徒團體——老早就熟悉西方消費品和風格的群體。拒買之舉使外國貨象徵外國帝國主義的看法明確固化於人心。拒買運動擴及中國至少十座城市,而以在上海、廣州、廈門抵制最力。上海是中國最具國際色彩的城市和口岸,大部分美國產品經由上海進入中國。廣東和福建則當然是北美、東南亞、澳洲境內大部分華人的原鄉。

美國貨——棉布、香菸、麵粉、煤油——是中國城市裡常可見到的消費品。美國棉布占了中國進口粗棉布九成,至少以十一個品牌在中國販售,此外還有三十一個品牌的棉被單、四個品牌的細棉布、十個品牌的斜紋布。與美國公司合作的上海商人,不只在上海賣美國貨,還把美國貨配銷給其他城市的零售商。上海商會挑其會員,閩籍著名商人曾鑄(曾少卿),主持拒買委員會。曾鑄是理想人選,因他沒有利益衝突;他本身的生意在東南亞,不在對美貿易。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