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緊張情勢升高之際,美國總統拜登曾4次強調會出兵協防台灣。與此同時,針對半導體產業供應鏈,美國則有不同的考量,未把台灣列為「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的一環。美國要求台積電赴美投資,一方面確保晶片的供應安全,更重要的是維持世界霸權地位。
台積電受邀赴美國亞歷桑納州投資設廠,投資金額從最初規畫的120億美元暴增至400億美元。然而,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一直不看好赴美投資,認為成本將大幅上揚。張忠謀質疑,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與財長葉倫稱台灣是非常危險的地方,美國不能太依賴台灣,也因此,台灣未被列入美國「友岸外包」的一環,這令台灣陷入兩難。
把台灣排除「友岸外包」 還是盟友嗎
如果台灣有事,拜登曾多次表示美國會協防台灣。但在半導體供應鏈的布局上,美國未把台灣例入「友岸外包」 的一環,強調台灣是非常危險的地方,美國前後不一的兩面手法,正是台灣面臨的困境。
張忠謀的質疑,也是國內許多企業界人士的疑慮。前經濟部長尹啟銘指出,在全球半導體產業鏈,美國掌握了關鍵的環節,包括半導體設計工具、智財、無廠設計、設備等,以及背後的技術、軟體等。美國在半導體的產業目標包括重振本土半導體製造,急凍中國大陸半導體產業發展,表面理由是為了兼顧經濟與國家安全,更重要的是維持世界霸權的地位。
半導體在美中兩強爭霸戰中,是重中之重。「末日博士」魯比尼(Nouriel Roubini)日前受訪時指出,美、中在AI的競爭上,尖端晶片居關鍵地位,誰能占有優勢,誰就可以掌握軍事與國防的優勢,成為21世紀的超級強權。對美國來說,在AI的競賽中,如果輸給中國,那麼將在政治、軍事等許多領域居下風。這也說明了美國政府決心重振半導體製造業,掌握半導體的全球霸主地位。
美國對盟友下重手 逼迫日本簽定半導體協議
半導體產業最早起源於美國,後來製造方面逐漸移轉至亞洲,但美國對於具有威脅的盟友,也毫不手軟。1986年美日簽定半導體協議,對日本就是一項不平等且痛苦的協議。
日本資深媒體人太田泰彥在《半導體地緣政治學》中指出,美日半導體協議中有一項附帶協議,寫明美國業界期待日本必須在5年內讓外國半導體產品在日本的市占率提高到20%以上,而日本政府對此表示知悉。當時美國半導體產業走向衰退,而美國政府透過這項協議強行讓日本屈服以重振美國半導體產業。
當年美國對日本半導體產業下重手,台灣是否該從中得到警惕?《晶片戰爭》作者米勒接受《風傳媒》訪談時表示,兩個時代的大環境、參與者不同,難以相提並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