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美國爭奪技術供應鏈主導地位的競爭日益激烈之際,中國想出了一個解決之道——依靠所謂的「小巨人」企業,這樣的企業有數以千計。
美國上個月出台了《晶片法案》(Chips Act),美國為保持自身技術優勢並拖慢中國進步所做的努力由此進入了一個新階段。該法案希望利用530億美元的補貼,來吸引全球領先晶片製造商在美國製造進製程最先進的半導體。
本文為風傳媒與華爾街日報正式合作授權轉載。加入VVIP會員請點此訂閱:風傳媒・華爾街日報VVIP,獨享全球最低優惠價,暢讀中英日文全版本之華爾街日報,洞悉國際政經最前沿。
當美國計劃砸錢補貼少數幾家公司,以求主導某項關鍵技術的全球供應時,中國採用了一種不同戰略。近年來,中國領導人將更多國家資金進行重新分配,幫助建立自給自足能力和推動獲得一系列行業主導地位,目的是攻克那些中國所稱的「卡脖子」技術。中國擔心美國及其盟友會利用此類技術阻礙中國的發展。
中國正通過工業和資訊化部管理的兩個項目追求這一目標。該部負責監督產業政策。
其中一個計劃是政府為一批評選出來的「小巨人」企業提供支持,這些企業是工信部認為擁有掌握核心技術潛力的小型專業化企業。
另一個是被稱為「單項冠軍」的計劃,旨在發現和支持那些已經或即將成為全球重要細分市場排頭兵的本土企業。
這兩項計劃總共培育了約1萬家公司,這些中國技術未來的先驅引起行業分析師的興趣。法國興業銀行(Société Générale SA)圍繞這一題材推出了投資產品,將這些「小巨人」企業(其中包括上市企業)稱為有前途的公司,符合中國政府長期的重點發展規劃。
Force Distance Times在16日發表的一份詳細報告中指出,這些計劃顯示出中國工業政策已經多麼先進、成熟和全面,應當給美國敲醒警鐘。Force Distance Times是美國製造業參與出資的一家研究機構,由總部設在美國的地緣政治諮詢公司Horizon Advisory的創始人建立,Horizon Advisory主張對中國採取更加強硬的政策。
中國工信部的「小巨人」和「單項冠軍」企業名單上,很多是航空航天、可再生能源、電子和半導體等新興領域低調的重要參與者。
中國的相關計劃始於2016年,但近年來,隨著美國加緊壓制中國的技術進步,同時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尋求科技自立自強,相關計劃的推進速度已加快。據中國學者對這些計劃的研究顯示,它們從德國學者赫爾曼・西蒙(Hermann Simon)的研究成果中汲取了靈感;西蒙提出了「隱形冠軍」的概念,用以描述他視為德國工業實力基石的中小型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