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建三專文 : 讀《台北之春》 放眼世界

2023-05-17 05:10

? 人氣

2007年丘延亮在「樂生文舍」邀請莫那能和黃美英主講原住民運動與抗爭。(丘延亮提供)

2007年丘延亮在「樂生文舍」邀請莫那能和黃美英主講原住民運動與抗爭。(丘延亮提供)

阿肥(丘延亮教授)投入十年功夫完成這本書,很好看、值得看,有真性情的感性,有歷史縱深的知性。所有這些文字,若是能夠、應該也能夠激勵當代與來日的讀者,浮現古今連動、人我攸關的意識,可以醞釀與增加自我培力,進而結伴、結社的意願與能力。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翻開這本章回誌,不同讀者會有各自的跌宕起伏、感悟與收穫。

章回誌一出場,有靜謐有熱鬧。通過殷海光,全書大大小小的人與事,很多已在此率先現身。小說《未央歌》與《長夜》描述截然不同的昆明西南聯大,透露了國共爭鬥與八年對日抗戰的不同面貌。《中華雜誌》的胡秋原、海耶克,以及後來在芝大跟阿肥「幹過不只一場架」的傅利曼,加上忘年互信且親切互動的作者與殷海光,各自所秉持的不同思想與信念,以及兩岸關係與美國現象,無不登台;山地原住民、校園動靜、藝文音樂民俗戲曲人事乃至「兒女私情」,已在候傳。

20230323-1993年自港返台的丘延亮,與陳永龍主持「魯凱族口述史田野調查員研習營」,全體學員合彰。(丘延亮提供)
1993年自港返台的丘延亮,與陳永龍主持「魯凱族口述史田野調查員研習營」,全體學員合彰。(丘延亮提供)

「台北之春」知識群體在六〇年代的活動,固然是主體,但三〇年代的時代氛圍及其中譯作品,包括十九世紀末帝俄文學,也是其養分的來源;七〇年代鄉土文學運動以降的台灣情事,乃至今日世局及其走向,都在阿肥筆下行走。

分章逐回閱讀,勢必對於阿肥怎麼能有那麼大的能耐,可能倍感難以置信,也可能慶幸自己有緣有幸,得以經由這些篇章,替代地親炙其人其事。或僅是萍水相逢,或是有深刻交往,作者居然短暫載、亦即就在二十歲上下的(前)弱冠階段,相識或結交的同輩或長輩以及相應的求知與行動,已經繁複到足以成就本書的水平。近自下鄉的音影與民俗之田野調查,遠至國際局勢的注意、觀察及意見形成,阿肥竟可篤定到了日後擇善固執的程度。這是少年老成,彼時若能預見當今,會說阿肥他日必是老而彌堅。

這些文字發自肺腑、心正意誠,回憶與記錄、查對與考證,也許未必完全準確,卻已經努力傳達真實,有待人們以各自習慣的方式與步調,接觸、品讀及體會,或頷首或搖頭,或驚奇或不過爾爾,或現在與他日有感,或竟至毫無感應。讀者反應的異同,事有必然,是隨人隨緣之事。雖然,若是可能,阿肥最大的希望,應該是自勉、同時也「召喚振衣再戰」。人之可貴,在有理念,不是善意而自以為是,甚至以口號化妝虛矯的那一種,是自期也自詡要讓言行相近靠攏,是希望即便小德出入、至少要能大德不逾閑,期盼增加廣為招來、頑廉儒立的機會。

20230323-1767~1968丘延亮在屏東林邊鄉做農民生計調查遇上颱風,蕉樹全倒災情慘重。(丘延亮提供)
1767~1968丘延亮在屏東林邊鄉做農民生計調查遇上颱風,蕉樹全倒災情慘重。(丘延亮提供)

《台北之春》所說的事,無不值得知道,謹說三項。

一是雖有臧否,如張道藩任立法院長但要做畫家作家而請辭十五次、余光中翻譯梵谷傳「竄改」「社會主義」一詞,但作者主要是以字存人,在念舊、感懷、傷逝、抱不平及致敬的敘述中,流傳年少友人、學人與長輩的大小事蹟。金山第一個考上台大的同學辯才無礙、引經據典、公認康德專家而德文全自修、得到全鄉集資在台北市衡陽路購置整層樓並由青梅竹馬的同學就近照顧!單槓遭診斷離癌而截肢,日後讀醫,見己肢成為教學案例並註明彼時誤診,單槓無癌而下肢已離身!王競雄以「兩岸休兵,隔岸競治」為題上蔣介石萬言書而受政治壓迫不知所終。影響史惟亮、許常惠的兩人之一是一九二〇年遠赴法蘭克福大學研究政治經濟後擁抱音樂的「少年中國學會」創辦人王光祈。「拒絕悲觀」的陳紹馨談「韋伯左派」、〈中國社會文化研究的實驗室─台灣〉一文僅徐正光是知音,他對歐美學者及其侍從的中國研究之質疑至今有效;人稱老師獨阿肥「叫」之以「俞伯伯」的俞大綱以識人之深廣並且用心提攜後進獎掖來者而形同貢獻「地下文化局」十五年(1963-1977)。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