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心屏專文:理解「一個樸素的道理」

2023-03-24 05:40

? 人氣

聆聽趙心屏《人生從此不一樣》podcast專訪吳雅蓉(約30分鐘)

前輩的鼓勵 點亮了她的寫作之路

訪問開始,我發現雅蓉敘事清楚,條理分明,這本書在成形以前,經過她長時間的思考、梳理與書寫,早在2002年她曾辭去工作專心寫作,半年多時間寫了〈我凝視〉、〈兩個男孩〉及〈讀帖〉幾篇文章,經過時間的沉澱,她看待事情的方式,詮釋內心的回憶,和自己的文筆都不同了,如此修修又寫寫,直到2014年她得了文薈獎–身心障礙文藝獎,現場遇見評審之一的小野,後來小野寫了訊息給她:「雅蓉,妳真有寫作的天分,妳一定要好好努力,寫出更多更好的文章!」這讓一向安靜獨處的她大受鼓舞。「在此之前我都是默默一人寫,沒有人看見,當然也沒有人肯定或鼓勵;得到前輩作家的鼓勵,覺得很振奮,沒有人肯定以前會懷疑自己,真的嗎?我真的可以寫嗎?」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20230323-2014年吳雅蓉獲得文薈獎–身心障礙文藝獎,評審之一的小野給她的鼓勵,振奮了她開始有計畫寫作,最終成書。(吳雅蓉提供)
2014年吳雅蓉獲得文薈獎–身心障礙文藝獎,評審之一的小野給她的鼓勵,振奮了她開始有計畫寫作,最終成書。(吳雅蓉提供)

雅蓉開始有計畫的寫作,除了感性的文章,她更上天下海的找資料,包括文學、電影、時事、歷史…,她咀嚼、思索這些文本,試圖把所有資料和她想談的「障礙」議題編織在一起,希望讓讀者閱讀時也去思考這些議題。在名為〈倖存者〉的後記中,她回到了自己的生命,「雖然我跟小兒麻痺共處了幾乎一輩子,但在書寫〈倖存者〉之前,我對小兒麻痺並不瞭解、不懂。我寫小兒麻痺的歷史,因為我想看見我的生命,在小兒麻痺歷史中的位置是什麼,也呼應其他小兒麻痺患者的情況。閱讀了資料才知道原來小兒麻痺病毒是腸病毒,當年喬納斯‧沙克如何研究疫苗,羅斯福總統如何運用職權,使研究結果更加普及…」。

問她為何把這篇後記取名為「倖存者」?「因為我就是個倖存者,小兒麻痺嚴重的話是會致命的,我逃過了死亡,存活下來之後,一定會有些影響在我身上,如何去處理那些影響,不論是肉體上的不方便、痠痛,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的對待,一般人怎麼看障礙者,或身體與環境間的關係,其間如何交叉影響,這都是我希望探討的議題;倖存者走過歷史,沒有辦法控制的命運,那包袱會帶來悲傷與陰影,人可以處理那些悲傷與陰影,特別是書寫時,往往會看見之前沒有看見的東西,我因此獲得安慰,相信寫出來讀者也更能了解障礙者幽微的心理,知道或許可以調整言行,讓彼此有更好的對待。」

身處現實世界 亦忙碌於另一個旁觀與想像的世界

我和她分享了自己也經常不自覺地旁觀,可能是出於記者的天性,或本就不容易融入群體的個性,我在很多時刻中都像第三者一樣地旁觀,看似融合於其中,其實卻不關已事地冷眼看著周遭的人事物,因此讀〈北國的夏天〉這一篇特別有感。她悠悠地說:「我的旁觀是被訓練出來的,有時候不得不,從小我會坐著安安靜靜的聽著大家說什麼,慢慢長大後,我也必須有處理自己生命的方式,我會觀察大家、聽大家說話,有時也會進入自己的世界,不一樣的旁觀狀態會有不一樣的想像,這會給我一個很大的空間或滋潤,能有餘裕去享受寂寞的狀態。」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