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指出,中國科技公司運用大批工資不算高昂的技術人才,不斷微調產品功能,創造出極具競爭力的產品。許多業界人士更用「刺繡」一詞,來形容這種精益求精的營運策略。曾投資TikTok前身產品Musical.ly的風險投資人范璐(Fan Lu,音譯)説,這就像是每個人都在「一針一線地」提升他們的產品。
TikTok, Shein and Temu: Chinese apps topped U.S. app-store rankings this month, showing the contrast between the Chinese and U.S. tech industries https://t.co/5fgIb1WUV6
—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WSJ) March 26, 2023
採用「賽馬」策略
為了達到「精益求精」的目的,許多中國科技公司採取「賽馬」策略,即由多組團隊同時開發功能相似的產品,而產品性能最佳者能獲得資源,其餘則淘汰。TikTok母公司「字節跳動」(ByteDance)一名郭姓前工程師説,該公司是業內最積極執行該策略的企業之一,「人們有時候會說公司沒心沒肺,因為沒人能從頭到尾完全控制產品設計。」
字節跳動的產品經理及工程師也強調,該公司擁有標準化的協議、系統及詳細指標,用來評估用戶的喜好,並幫助他們在幾天內進行產品更新。像是,TikTok目前標誌性的單欄滾動介面,就是在嘗試多種不同方案後的最終產品。
廣告投放時機更早、規模更大
然而在反覆測試及修改產品的背後,是技術人員過長的工時,儘管他們可依據其工作表現及產出獲得額外的獎金。《華爾街日報》指出,Temu母公司「拼多多」(PDD)即是以要求嚴格工時而聞名。PDD則表示,該公司去年的研發投資費用較上年同期成長了15%,其中大部分經費用於吸引人才。
拼多多的主要收入來源為廣告。2017年至2020年期間,該公司的行銷支出經常超過其收入,直至2021第二季上市後才首次由虧轉盈。今年2月,Temu首度在美國美式足球賽超級盃(NFL)的商業活動中亮相,憑藉一則「像個億萬富翁般購物」(Shop like a Billionaire)的30秒廣告,成為該賽事史上最年輕的廣告商,凸顯進軍美國電商市場的雄心。
業界人士表示,推播強勢廣告是中國企業吸引用戶的標準作法。曾任職中國電商龍頭阿里巴巴的科技分析師艾薇・楊(Ivy Yang,音譯)説:「當中國公司看到機會時,往往會比美國同行更願意在更早的階段、用更大的規模購買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