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市場人心惶惶,就在美國矽谷銀行、瑞士信貸相繼出事後,市場開始擔心誰是下一顆未爆彈。從金融風暴以來巨幅虧損、一度瀕臨破產的德意志銀行成為眾矢之的,上週五(24日)股價一度重挫15%,信用違約交換(Credit default swap,簡稱CDS)價差飆升。
《華爾街日報》原文:德意志銀行成銀行業最新擔憂目標
為何被盯上?
瑞士信貸被併購,其160億美元的AT1債券(一種風險很高的可轉債)直接被瑞士監管機構全數註銷、形同成為廢紙,帶動了德意志銀行AT1債券遭大量拋售,追蹤AT1債券的ETF大跌18%,大舉提高銀行未來的借款成本。
CDS是一種衍生性商品,藉以移轉放款人借錢給他人的違約風險。放款人(買方)定期支付金額給賣方,當違約事件發生時,賣方則需付一筆錢給買方。CDS升高,代表債券違約風險增加,買方需要付更多錢才找到願意交易的賣方。
此次危機並非空穴來風。德意志銀行曾是歐洲最大銀行,貸款給跨國企業,並且提供資金管理服務,在德國經濟中扮演核心角色,也在華爾街市場佔有一席之地。然而自2008年金融海嘯後,德銀卻因為過度發行可轉債而危機四伏。
風雨飄搖史
歐洲央行長期實施零利率政策,讓銀行難以獲利,許多銀行只好轉向高風險交易以賺取報酬,不斷擴大衍生性金融商品部位。至2013年底,德銀持有的衍生性商品名目價值,高達75兆美元,相當於當時德國GDP的20倍。
此外,德銀還運用其龐大的影響力,操縱「倫敦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LIBOR),遭英美當局求償25億美元。同年,美國聯準會(Fed)及紐約州金融服務署,以德銀幫伊朗、敘利亞等受制裁國家藏匿資金為由,裁罰2.58億美元。
2016年,美國司法部因為德銀發行的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對德銀開出140億美元罰款,相當於當時整間德銀的市值。
被裁罰之後,原先的獲利模式也連帶被禁止,股價重挫、虧損連連,德銀只好展開增資、稀釋股東權益,同時發行高風險的巨額應急可轉債(Contingent Convertible Bonds,簡稱CoCo Bonds),陷入惡性循環。
忍痛重整
2019年,德銀大刀闊斧重整,除了辭去多名高層,更大舉裁員1.8萬到2萬人。
德銀矢志停止擴張、擺脫對高風險業務的依賴,與多名機構客戶脫鉤,大幅減少歐洲以外的證券交易,轉而聚焦在國內客戶。此外,更成立「壞帳銀行」,專門處理2880億美元的不良資產,將資產負債表縮減五分之一。
重整後,業務確實回到正軌,2019年來,資產規模穩定維持在1.3兆歐元左右,至今也已經連十季獲利,擺脫過去長年虧損的陰影。
為何比瑞士信貸安全?
歷經大幅重整後,德行的體質顯著改善,2022年甚至創下2007年來最高利潤61億美元(瑞士信貸2022年則虧損80億美元),CET1資本適足率(用以衡量償還負債的能力)也達13.4%。穩定的盈利能力及流動性,是德銀與瑞士信貸最大的不同。
另外,之前受困於低利率的處境,也因接連升息反轉,去年的淨利息收入(貸款收入減去付給存戶的利息)成長了39%。
隱憂
然而,過去的過度擴張,仍讓德銀留下許多弱點,例如其成本與收入的比率為75%,雖然已比去年88%下降,卻仍高於去年第三季歐洲銀行平均的61%,不良資產佔的比例偏高,利潤也仍過度依賴投資銀行業務。
德銀的股票市值僅佔其帳面價值的30%,同時受到股價下跌衝擊的巴克萊和法國巴黎銀行,則分別是44%和61%。
種種原因,讓德意志銀行成為市場恐慌的新對象。雖然許多金融大佬出面解釋,德意志銀行不會像瑞士信貸一樣慘,但那也要市場相信,才能躲過危機、逢凶化吉。
本文為風傳媒特邀導讀人金牛幫幫忙撰寫,請點此訂閱:風傳媒・華爾街日報VVIP,風傳媒會員獨享全球最低優惠價,暢讀中英日文全版本之華爾街日報,洞悉國際政經最前沿。
責任編輯/林彥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