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總統馬英九以祭祖之名,從3月27日起展開12天的中國行。即使馬英九行程避開敏感的北京、並帶著一群年輕學生同行,但做為台灣第一位登陸的卸任總統,此行不可避避充滿政治意義──除了台灣各界與國際的解讀,北京也為它著上政治色彩;而在乎歷史定位的馬英九更不會將此行當成單純祭祖而已。
此行到底是北京主動邀請還是馬主動申請?馬英九辦公室在行前對外發言雖然巧妙回避了這個問題,但也沒有否認馬英九總統卸任後,「大陸一直對他都有邀請」,只是強調「掃墓這件事情應該由馬英九自己提出來」。不論此行是要和蔡英文總統訪美別苗頭,還是如馬辦所稱在農曆年前就安排好,客觀而言馬英九登陸都可視為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在中共二十大後、宣布解除清零政策後,一系列內外布局的一環。
在中美強度愈來愈高的對抗中,台灣已成了兩強對抗戰線的前沿,而蔡英文政府全面傾向美國、國民黨主席朱立倫親美也多於友中。在這種情勢下,馬英九登陸後只要做出「兩岸都是中國人」、堅持「九二共識一個中國」等等表述,對北京就是得分。就如這幾天不少國際媒體在馬英九所說的「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都是炎黃子孫」、「振興中華是兩岸中國人不可迴避責任」上做為文章,路透社通訊稿標題就是'“We are all Chinese“, former Taiwan president says while visiting China’ (台灣前總統訪問中國時說:「我們都是中國人」)雖然在內文有解釋這裡的“Chinese”是指種族意義的華人而非國籍。但是對於並非熟悉兩岸議題的國際閱聽人而言,標題已造成了印象,而這對中國大外宣而言是加分的。
關鍵表述欲言又止
回顧2015年新加坡馬習會,除了形塑兩岸大和解的國際印象,同時提升了習近平在中國內部地位穩固。馬習會另一大成果是再強化「一中框架」套住台灣,但這個企圖因國民黨未能持續執政而被民進黨破解。馬英九在新加坡公開談「九二共識」時不提「一中各表」,對中國加分,但在台灣受到輿論抨擊;這次參訪也出現面臨關鍵字眼時同樣低調閃躲。
過去國民黨高層常藉祭拜中山陵時唸祭文或致詞「偷渡」中華民國。馬英九的祭文中沒有中華民國紀年,但在陵區的孫中山紀念館時致詞唸出:「民國112年3月28日,馬英九前總統率馬英九基金會同仁與同學敬謁南京中山陵致詞。」
在南京舊總統府時,馬英九原本是可以公開宣稱他是中華民國總統,可惜當場對「中華民國總統」這幾個字欲言又止,馬英九先開場白說「趁這個機會向大陸朋友介紹一下」(其實「大陸朋友」要翻牆才聽得到),接著說:「孫中山先生比我大98歲,他在2…呃….1912年成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我在這個、這個2008年,也是差了這個…呃…96年……。」這段含糊不清的話讓台灣民眾覺得他在中國大陸自矮化,被社群媒體嘲諷為「馬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