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從銀行副總到拯救中國愛滋村的「杜爸爸」:杜聰25年改變3萬貧困孩子命運

2023-04-07 09:21

? 人氣

歧視帶來的公共衛生災難

「公共衛生的災難與歧視有很大關聯,」杜聰在投入照顧愛滋遺孤的慈善事業幾十年後,發出這番感嘆。他稱愛滋病的歷史見證了,歧視如何放大我們人類對未知疾病的恐懼,也最終讓疫情災難無法控制,「全世界已經有約4000萬人死於愛滋相關疾病,歧視的代價太大了。」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杜聰初中畢業後,隨父母移民到美國舊金山三藩市讀高中,接著進入哥倫比亞大學,習得金融專業,並在哈佛大學攻讀東亞研究碩士學位,畢業後擔任銀行駐香港聯席董事和法國一家銀行的副總裁。

他說,1998年回到香港工作之際,創立智行基金會,專門開展愛滋病的防治宣傳公益活動。他會特別關注愛滋病的原因是,當初隨父母到舊金山讀書時,正碰上美國發現首例愛滋病,而三藩市是重災區,人們陷入恐慌,他熟悉的一位老師也死於這一疾病,這令他深刻感受社會對該疾病的歧視現象。

「每一天新聞頭條都說這是一種怪病。它無藥可救,沒有正式名字,也尚未有HIV跟AIDS這些字眼。」杜聰說,當時媒體與政府對疾病散播渠道的解讀,導致同性戀者遭汙名化,「在歧視下,逝者得不到同情,異性戀者置身度外,覺得這不甘異性戀的事。最後美國成為當時全世界愛滋病人口大批爆發的國家。」

「所以,歧視一個群體要付出的巨大代價,不只在於這個群體,也報應於全世界。」他接著說,如果媒體與政府一開始能夠正確、謹慎地公布疾病資訊,就不會造成那麼多遺憾。

丹麥哥本哈根的民眾於「世界愛滋病日」在廣場上點起蠟燭。(美聯社)
丹麥哥本哈根的民眾於「世界愛滋病日」在廣場上點起蠟燭。(美聯社)

愛滋孤兒終生面對的創傷與歧視

杜聰說,中國的愛滋病疫情,何嘗不是與歧視與貧困息息相關。

1990年代初期,河南、安徽等華中地區政府提倡血漿經濟,不幸爆發「血禍」。河南省遍地設立賣血站,許多偏鄉村落居民賣血,以貼補家用。每次上門抽血都能賺40到50元人民幣,對於窮苦的農民而言是一筆龐大的數字,所以他們樂此不疲,頻繁賣血、抽到沒有血管可以抽、抽到昏倒的情形比比皆是。

賣血者以為這是一筆與衛生部門皆大歡喜的交易,但災難卻悄悄降臨。因為當時很多賣血站都是地下非法經營,而且採用不合公衛標準的方式抽血。血站人員為了讓賣血者「回血」,把好幾個人的血放在離心機中,等到血漿分離之後再回注到每個人的血管,而且當時所採用的注射針頭根本就沒有消毒,就直接插入另一個人的血管內。

所以儘管很少發生婚外性行為和吸毒事件,但愛滋疫情仍在華中農村間大規模爆發,在賣血產業興盛下,多個村落估計有高達60%成年人口感染了HIV病毒。由於地方政府起初欲息事寧人,疫情實際多嚴重,無人知曉。

經常為河南省愛滋病患奔走的高耀潔醫生估計,光是河南省就至少100萬人感染。新華社估計,中國的愛滋孤兒人數在2010年達26萬人;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則估算,2007年中國受愛滋病影響的兒童人數達50萬。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150

喜歡這篇文章嗎?

蔡娪嫣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