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正在「發燒」早已不是新聞:過去4年是有紀錄以來,地球最熱的4年,今夏熱浪席捲歐洲,就連北歐都飆破攝氏30度。國際頂尖期刊《自然通訊》的最新研究預測,至2022年之前,全球氣候將依然「異常溫暖」:人類活動造成氣候暖化,加上地球內部在這5年間的自然環境因素變化,都將讓地球熱上加熱;今年的「異常」高溫,也許在未來幾年將成為常態。
自然因素推波助瀾
More hot years ahead, study says… "anomalously warm" until at least 2022, they say. https://t.co/9zWibjBRR1 ♫ pic.twitter.com/EHOyfFTCk6
— ie (@3l1be) 2018年8月14日
全球暖化並不意味每年都一定比前一年要熱,而是表示每10年為一期的平均氣溫,都高於前10年的平均氣溫,即使某一年較前一年來得冷,也不表示全球暖化不成立。事實上,決定單一年度氣溫高低的其中一個關鍵,並非人類排放溫室氣體的「貢獻」,而是自然環境變化的影響,例如21世紀初期出現的「暖化遲滯」(warming hiatus)現象,就是由於海水震盪周期導致暖化速度趨緩,也成為懷疑論者否定氣候變遷的依據。《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14日刊出的研究試圖預測2022年之前,自然變數對全球氣候發揮的作用。
該研究從10個現有的氣候變遷模型中,找出最能準確捕捉自然變數對地球溫度影響的模型,再使用該模型進行推測,發現未來5年間自然因素的作用可能會加劇人為活動導致的暖化趨勢:2018年到2022年的地球總體溫度有58%的機率為「異常溫暖」;海洋溫度異常溫暖的機率高達69%,地球海洋「極度溫暖」的機率爆增400%。
研究結果表明,這些曾幫助地球延緩暖化腳步的自然因素可能加快暖化速度,讓已經發燒的地球「熱上加熱」。根據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戈達德太空研究所(GISS)的數據,2018年也是史上極熱的一年,今年3至5月的均溫,比起1951年到1980年的同期均溫高出攝氏0.87度,排名史上第3;有紀錄以來最熱的年度是2016年。
然而,戈達德太空研究所的所長施密特(Gavin Schmidt)則認為,自然因素的影響其實無足輕重。他對《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表示,以《自然通訊》最新研究所使用的方法預測,2018年的全球溫度將會比預期高出攝氏0.02度,「我把話說清楚吧,有58%機率會上升攝氏0.02度……實際上這沒有太大意義。」施密特同時指出,出現異常溫暖現象的關鍵在於當年度是否為聖嬰(El Niño)年,而該研究並未處理到這一點。施密特強調,比起幾年的「異常溫暖」,長期趨勢才至關重要。
ing man-made global warming was published today 106 years ago. pic.twitter.com/K8OJHMAKoq
— Austin Ramsay (@Austins_coffee) 2018年8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