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同行訪陸的學生,能直接參與這趟行程,意義非凡,身處其中也能更清楚明白當中的意義。
這趟旅程大抵有三個任務:馬前總統返鄉祭祖、歷史文化走訪、青年學生交流。馬英九基金會舉辦連續三屆「大九學堂」,帶青年學生走訪台灣的歷史文化景點,因此後兩者的安排合情合理。
而綜觀馬前總統與各省書記,乃至於國台辦主任宋濤的談話,並未提及特別多實務面上的問題,大部分在於理念的傳達,包括對和平的追求、民族的振興、兩岸交流合作,當然也重提了九二共識。馬前總統畢竟不是現任元首,較難直接影響政策制定,做基本的理想傳遞即可。
那麼這一趟旅程的真正意義為何?就台灣內部來看,許多外國分析家認為這是馬在試圖延續他的政治遺產,有些類似2005年的連戰模式,影響明年選舉。並且他們評論的用詞,有時是直接以國民黨來代替馬英九。但國民黨似乎沒有直接接下這顆球,畢竟這次出訪還是太過敏感。馬與陸方談話也較少提及國民黨在其中的角色,而更強調他個人任內的行動與作為。如果說這趟旅程是為國民黨鋪陳選舉,可能還是有一段距離。
此行又為國際帶來何種訊號?綜覽外媒報導,路透社斗大標題寫馬英九這趟是要去「保證和平」;CNN、紐時、華郵給予比較有情感的標題,稱馬訪陸是歷史性的第一次的;DW、NHK則較為平淡報導,簡單標題就寫馬英九訪問中國大陸。他們內文也多提到蔡英文同時要過境美國、這趟旅程台灣有支持有反對、馬跟國民黨主張兩岸和平與交流等等。國際對此行的評價,尚不明朗。
整體觀之,以個人身分出訪、也僅有在中山陵、張自忠烈士陵園等歷史要地致敬時掛「中國國民黨前主席」頭銜,馬英九在行程當中並沒有發揮太多政治權力,此行要直接影響兩岸關係,或是起到改善與緩和的關鍵性作用,相對有限。但這是一個具有足夠意義、拋磚引玉的象徵信號,顯示兩岸除了兵兇戰危、衝突對立外,一直都還存在「和平交流」這個選項。這也是這趟旅程的真正意義。
台灣整體民意是否接受?候選人應該最清楚。投票時候,「抗中保台」還是必須改成「和平保台」。國際評價尚不明朗,但可以確認,當國際在提及台灣問題、台灣海峽和平穩定時,也同時會強調:樂見兩岸互動、鼓勵和平解決問題。法國與日本今年初的2+2會議,就是如此。
和平始終是這倘旅程的核心關鍵詞。而無論功過,我們這12天的確是見證了歷史,意義不凡。
*作者為馬英九訪陸學生、大九學堂第三期學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