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教育部,在2021年的監察院報告後,做了甚麼?在看到上述這些怵目驚心的新聞報導之後,反應是甚麼?立法委員們知道社會的現況嗎?會對教育部、衛服部嚴加質詢嗎?教育部除了把校長調職、處罰相關人員外,平常都在做些甚麼?
有鑑於國人自殺死亡率逐年攀升,且自殺連續八年列國人十大死因之一,行政院衛生署特委託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辦理自殺防治業務,並於2005年12月9日揭牌成立國家級自殺防治中心,正式啟動全國自殺防治的工作。為建立更完善的自殺防治網絡,自殺防治中心主任李明濱教授特於2008年籌組「台灣自殺防治學會」。這十幾年來,透過台灣自殺防治學會不間斷的努力,自殺防治確實卓有成效,例如像疫情期間,日韓的自殺率上升,而這並不見於台灣。
據全國自殺防治中心統計,若以各年齡層自殺粗死亡率來看,25歲以上的族群皆有下降趨勢,唯12至17歲及15至24歲年齡層的自殺粗死亡率逐年上升。連14歲以下學童自殺的人數在近年都有明顯成長,2005至2017年皆只有個位數,但在2018年突破十位數,更在2020年翻倍至21人。
為了少子化太嚴重,政府極力鼓勵生育,但青少年輕生或不想活下去的「人數」卻翻倍上升,甚至年紀有越來越小的傾向。
除了自殺人數之外,15至24歲的自殺通報率從2016至2020年分別為4365、4905、6352、7991及1萬659人次,2020年已占所有通報人口群中的26.4%;各級學校通報學生自傷人次更呈現倍數增加。國中與國小自殺通報率分別為8.1與10.1倍,這不得不令人心驚。
筆者曾經忝為台灣自殺防治學會秘書長,深知自殺防治的不易,還有這群為國家自殺防治守門人的熱忱與辛苦。但是時代在改變,從離婚率上升造成的單親家庭、少子化與隔代教養所造成教養的問題、社會價值在金錢至上觀念造成的侵蝕,到網路化讓年輕一代注意力跟思辨力的下降。這已經不是靠台灣自殺防治學會,或者精神醫學相關人員的努力所能應付,教育部如何改變自身及其下屬的觀念,完善整個架構與制度尤其重要。
在去年10月,筆者也已經提出青少年自殺防治的4大問題:
- 教育體系對於「憂鬱症及其他精神疾病」缺乏正確認知跟專業
- 青少年及家長對於「憂鬱症及其他精神疾病」嚴重缺乏知識與資訊管道
- 青少年精神科(兒童心智科)醫師的處理量能與能力不足
- 學校諮商輔導體系的封閉與自行其是
這些問題是國家級、跨部會的,需要的不僅是熱忱,更是需要切實落行的制度與充實的資源。在這裡要先引用一篇文章,並特別感謝作者,一位大學讀政治學和社會學,研究所半路出家學新聞,未來想繼續做寫字的陳德倫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