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金門兩樣情:反應兩極的「一國兩制」
最近「一國兩制」的討論在政治圈中意外地熱絡,台北人氣頗高的市議員高嘉瑜除涉入了挺不挺姚文智的風暴中,更被爆料曾發表支持一國兩制的言論。而在離島金門,金門副縣長吳成典更是直接拋出了:「一國兩制都可以在這裡(金門)做」的說法。
不過,同樣都是一國兩制的討論,政治人物的反應與輿論卻是很兩極,在台北高嘉瑜火速自清,表示這是不實抹黑;而金門的副縣長卻只淡淡地回應:「就算是一國兩制,也是演變後結果,不是他的主張,但他也不反對。」輿論方面同樣罵聲四起,但本島的網友迅速將砲火轉移至中國大陸與一國兩制本身,金門的網路聲量則更著重消遣副縣長不切實際,形同說幹話、打嘴砲。為何會有這麼兩極的反應呢?
中華民國的捍衛者會「投降」?
許多人對此的解讀是金門人根本想投降中國大陸,不過這種解讀完全是立基在本島本位思想上的誤解。金門飽經戰爭摧殘,原本就稀缺的自然資源在元明兩代就已遭到破壞,因而金門島民為了求生活只能離鄉背井,也就是俗稱的「落番」。近代更是戍守我國的最前線,犧牲了許多民生發展的機會,更是比台灣本島多戒嚴了一年。
在這樣的背景下,最重視現有體制所帶來發展機會與民主成果的,就是金門人。另外由於不少獨立建國者主張要把金門與馬祖分割出去,也只有中華民國此種國家論述,最能捍衛金門人目前得來不易安居樂業。金門人長期對中華民國有著特殊的貢獻與情感,某些早把中華民國當作笑話的本島人,卻囿於本島心態指謫金門人「投降」,只凸顯出自己對離島與歷史的不了解。
不願再作砲灰,力求發展機會
了解這些脈絡後,就不難理解為何金門人的討論比較側重民生面了,金門人不直接批評一國兩制,正因深怕失去了透過與對岸交流繼續改善金門發展的機會,而非「通橋、通水、通電、再通敵」。「金廈共同生活圈」和「一國兩制」完全是兩回事,前者才是大部分金門人追求的,正如交通技術改變,讓台灣與日本成了一日生活圈,但這與臺灣投降日本完全是兩回事。數據會說話,ETtoday在七月份做了一份有關金門的民調,金門人認為當前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前五名分別是:經濟發展、交通建設、治安維護、觀光休閒與政府效能,金門人確實重視的是民生面而非政治面。
簡單來說,金門人深怕空話會架空金門發展的機會,也害怕主政者沒有執行力讓金門更好。這幾年來,連接大小金門的金烈大橋工程進度嚴重落後,早已惡名昭彰地淪為選戰話題,更被戲稱為「選舉浮橋」。主政者對於金門的發展沒有明確的藍圖,要把金門打造成OOXX島的口號不絕於耳,縣民已搞不清楚究竟金門是什麼島了。地方更盛傳,主政者用人唯「財」,導致招商案反反覆覆,外地人更不敢投資金門。遠在天邊的本島又對金門不理解,在這樣的背景下,能怪金門人期待和「鄰居」共榮共存嗎?
*作者為金門人,退休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