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專欄:別管馬克宏說什麼!歐美看待中國威脅並無實質差別

2023-04-21 11:00

? 人氣

2023年4月11日,法國總統馬克宏在荷蘭海牙的尼克薩斯研究所(Nexus)發表演說,重申他主張的「歐洲主權」概念,但觀眾席有人展示巨幅抗議標語,上面寫著「暴力與偽善的總統」。

2023年4月11日,法國總統馬克宏在荷蘭海牙的尼克薩斯研究所(Nexus)發表演說,重申他主張的「歐洲主權」概念,但觀眾席有人展示巨幅抗議標語,上面寫著「暴力與偽善的總統」。

長期以來,中國在與西方的地緣政治競爭中一直尋求分化美國與歐洲。上周,中國似乎取得了一個勝利,當時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宣稱歐洲不會追隨美國的對華路線。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不過,表面現象具有欺騙性。其實,歐盟在過去一年裡已斷然改變對中國的態度。比起美國人,歐洲人言辭較為溫和,說他們希望與中國的經濟關係「去風險化」,而不是與中國「脫鉤」。但就本質而言,歐洲的「去風險化」 和美國的「脫鉤」看上去並無太大不同。實際上,歐洲正建立針對中國的經濟防線,在某些情況下比美國走得更遠。

本文為風傳媒與華爾街日報正式合作授權轉載。
風傳媒邀請你一起用閱讀串起愛,幫助身障樂兒實現想要的生活目標。2023/05/31 以前,訂閱《風傳媒X華爾街日報》VVIP公益專案,就幫你捐出1,000元給樂作創益協會。

由於沒有協調措施,歐洲與美國之間的這種趨同很容易被忽視。事實上,歐洲的一些舉措,譬如關鍵礦產和半導體方面的支持,既是對中國產業政策的回應,也是為了應對美國的政策。上周在華盛頓,西方領導人表達了這樣一種擔憂:他們對中國的共同關切可能淪為針對彼此的保護主義。

對中國來說,不幸的是,歐洲的強硬姿態很可能更有持久力,而這恰恰是因為這種姿態不是在追隨美國,而是歐洲自身對中國戰略和意識形態方向、尤其是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中國對俄支持重新評估的結果。

柏林智庫墨卡托中國研究所(Mercator Institute for Chinese Studies)的執行主任Mikko Huotari稱,美國和歐洲是在經過一個「平行進程」後到達現在這種局面的。Huotari表示:「最終讓我們走到一起的是中國的行動:涉及台灣和俄羅斯的行動,以及中國內部的貿易和投資行動。」

上周,馬克宏在北京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舉行會晤後,在回國途中向記者表示,在台灣問題上,「最糟糕的事是認為我們歐洲人必須成為美國的追隨者」,這一表態完全暴露了歐美之間缺乏協調。台灣是一個自治島嶼,中國稱台灣是其領土的一部分。

這番言論引發了許多公眾批評,但西方官員和外交官私下裡卻不以為意。他們認為,馬克宏遵循了可追溯到戴高樂(Charles de Gaulle)時期的法國傳統,即主張歐洲在外交政策上獨立於美國。他們還認為馬克宏提出了一個合理的觀點: 不要通過那些實際上不能使台灣更安全的姿態來刺激中國做出更強烈反應,比如美國前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去年夏天的訪台之行。為了強調其對現狀的支持,在中國軍隊舉行軍演恐嚇台灣時,法國曾派出一艘護衛艦通過台灣海峽。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