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年前,美國經濟擺脫新冠疫情的限制時,通貨膨脹也隨之而來。到了2021年的年中,消費者物價指數比上年上漲超過5%。中國放棄新冠清零措施並重新開放至今已超過3個月,但通貨膨脹仍未飆高,3月消費者物價指數比去年同期僅上漲0.7%,漲幅低於全球其他地區。英國期刊《經濟學人》指出,租金下降、勞工缺乏政府協助、油價下跌、中國企業的心理等原因導致中國通膨疲軟。
依據獨立調查追踪中國經濟的美國顧問機構「中國褐皮書」(China Beige Book)分析師表示,官方數據顯示3月零售額較去年同期成長10.6%,他們對此「竊笑」。《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指出,零售銷售的情況適用於更廣泛的經濟,中國從去年的最低點復甦真實而強勁,但恢復至新冠疫情前的趨勢是局部且不平均。中國實施新冠封鎖措施的時間比美國長得多,因此,在中國全面恢復前,可能還有較長的路要走,舉房地產銷售為例,儘管今年的銷售比去年底強勁,尤其是大城市,但仍遠低於2021年,甚至2020年,租金仍在下降,導致中國的低通膨。
汽車燃料價格的下降也產生了影響,中國大規模重新開放原本應該推高全球能源價格,讓世界其他地區對抗通膨的時間延長。然而,隨著美國與歐洲陷入衰退,油價下跌,世界其他地區與通膨的鬥爭抑制了能源價格,延長了中國疲軟的通貨膨脹。
此外,在新冠清零政策下,中國勞工幾乎沒得到中國政府的直接協助,因此中國的勞動力供應並未像美國金融服務公司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經濟學家指出的那樣「因過度轉移而扭曲」。
《經濟學人》指出,心理學也可能有助於解釋中國的低通膨復甦:中國企業不輕易漲價,如果他們不確定更強勁的需求會不會持續,就不願意向客戶收取更多費用。儘管疑慮揮之不去,但中國經濟仍在成長,但通膨可能因為它們而疲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