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德國達到2023年的「地球超載日」。過度消費的成本將由較為貧窮的國家和人類的子孫後代來承擔。
儘管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導致經濟放緩,但德國人的消費仍然已經超出了其可持續的生物極限。
與此同時,與去年一樣,今年全球預計在7 月 28 日左右達到「地球超載日」(Earth Overshoot Day)。總部位於美國的非政府環境組織「全球足跡網路」近三十年來一直在計算全球和各國的生態影響。
早在 1970 年,地球的生物承載力--其定義為「生態系統生產人類使用的生物材料和吸收人類產生的廢物的能力」--足以滿足人類每年對資源的需求。但從那以後的半個世紀裡,我們的消費已經逐漸超越了地球的極限。
整個人類現在需要大約 1.7個地球來維持其生活方式,而按照德國人的生活方式則需要3個。
南半球將承擔人類過度消費的大部分成本--其子孫後代將承受現在因過度消費而加劇的氣候危機。例如,像印度尼西亞或厄瓜多這樣的國家,直到12月才會出現超標,而且接近於量入為出。但他們是德國等較富裕國家的資源開發目標。
「德國是世界第五大原材料消費國,高達 99% 的礦物和金屬都是從南半球國家進口的。」德國發展網路(INKOTA)資源正義高級政策顧問西弗(Lara Louisa Siever)在2022 年說。
2023 年,卡塔超限最嚴重的國家,到 2 月 10 日就耗盡其可再生資源。
2023年各國「超載日」(來自全球足跡網路)
走出無止境的成長邏輯
與大多數發達國家一樣,德國在超載名單上仍然名列前茅--法國只晚了一天,而希臘、英國和日本都在本月超出了資源預算。
德國綠色和平組織循環經濟和有毒物質活動家沃爾蓋穆特(Viola Wohlgemuth)說:「在德國以及在北半球普遍存在的一個大問題是,人們還沒有認識到資源是有限的。」
她提到世界資源研究所的數據顯示,90% 的生物多樣性喪失是由於「資源開發和轉化為產品」,並且這種生產也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 50%。
沃爾蓋穆特說,儘管存在這種「巨大的資源危機」,但像德國這樣的國家「還沒有吸取教訓」。
柏林的氣候活動家米勒(Tadzio Müller)指出,過去德國一直被奉為「氣候美德的典範」。米勒說:「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德國成為生態冠軍的神話與德國的產業政策或其政府層面的政治戰略無關,而來自強大的社會運動。」
他指的是 1970 年代和1980 年代興起並長期推動逐步淘汰核能的反核運動,德國可再生能源的興起, 以及最近年輕的氣候抗議者對化石燃料退出的成功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