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十多年來不斷推動「去美元化」、「人民幣國際化」,計畫增加使用本國貨幣貿易、開發替代美元的支付和結算系統。主要是因為,中國希望獲得地緣政治衝突的經濟緩衝、加強對全球金融動蕩的避險能力,以及增強自身勢力範圍。
《衛報》8日報導指出,但去年俄烏戰爭爆發後,隨著中國當局計畫為台海衝突做好準備,中國政府希望與美元脫鉤的最重要原因,顯然是希望增加抵禦美元制裁的能力。藉由增加人民幣在跨境貿易結算和投資的使用,減少對美元的依賴,將匯率風險和美元流動性不足問題減到最低,如此一來,就算面臨地緣政治危機或美國制裁,中國還能依賴人民幣進行國際支付。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西方世界重創莫斯科經濟的最有力工具之一,是從根本上切斷俄國利用美元交易的能力。俄羅斯近一半的外匯儲備被西方國家凍結,國際通用支付方式SWIFT將其排除在外,導致俄羅斯經濟瞬間被西方孤立。但西方這麼做的結果,除了懲罰克里姆林宮外,還製造出意想不到的贏家:人民幣。
從去年開始,俄羅斯轉向與中國發展更緊密的金融貿易,中俄貿易跨境結算使用本幣的比例提高不少。2022年,人民幣在俄羅斯進口結算中的份額,從4%躍升至23%。人民幣在俄烏開戰以前,是俄羅斯交易量最低的貨幣,但在今年2月超過美元,成為俄羅斯交易最多的貨幣。
北京增加人民幣在國際貿易的結算份額,企圖動搖美元的主導權,儘管在影響力方面仍遠遠落後於美元,但根據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資料,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期間,人民幣在貿易金融市場的份額增加了一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