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政治美學化的新典範─造浪者重彩或輕描的「台灣小宇宙」

2023-05-10 06:00

? 人氣

省顧臺灣近十年來政治和運動勢力的消長,在馬英九政權的最後時光,2014年的占領立法院運動,是壓倒國民黨統治正當性的最後一根稻草,但在此前,還有臺北士林王家迫遷、苗栗大埔張藥房迫遷等爭議,以及關廠工人臥軌抗爭、國道收費員關廠抗爭、勞工拒砍七天國定假日抗爭等,都各自給了國民黨一記重拳。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民進黨在野期間,對上開議題幾乎都是踩支持甚至或多或少協助的立場,勞工被砍掉的七天國定假日,甚至曾在2016年的下半,一度恢復,讓工時短暫降低。然而,極度諷刺的是,在總統蔡英文、行政院長賴清德的共治期間,第一場爆發的大型抗爭,就是勞工的七天國定假日再度被砍掉,隨後又發生勞動基準法二度修惡的臥軌抗爭。不只勞動政策許多承諾跳票,還發生三次航空業罷工和臺鐵員工依法休假等大規模勞資爭議,黎明幼兒園、南鐵東移、大觀社區等迫遷案也相繼如星星之火。

《人選之人-造浪者》劇照。(圖/取自人選之人-造浪者 Wave Makers臉書專頁)
《人選之人-造浪者》劇照。(資料照,圖/取自人選之人-造浪者 Wave Makers臉書專頁)

從以上的歷史變遷觀之,如果將勞動議題和迫遷議題等,放進劇中,對應民進黨的公正黨,正在進行選戰,只能政治正確地支持勞動議題和迫遷議題。如果不支持,全劇基調會被破壞,但支持的結果,很可能喚起劇外觀眾對民進黨執政前後難稱一致的印象,意識型態的宣傳將難收效,《人選之人:造浪者》營造起來的美好小宇宙、理想的臺灣,就沒辦法輕鬆自然地投射到觀眾心中,所以只能懸置勞動和土地,剩下性別等民進黨相對自信的議題。

《人選之人:造浪者》是非常好看的一部劇,我百分百肯定從導演、編劇、演員到各種幕後人員的藝術成就,但愈美好,就愈可怕。如左派哲學家班雅明(Walter Benjamin)對政治美學的批判,現代政治被美學化,作為漂亮的藝術品來呈現,讓人跟政治活動、政治人物的關係倒退成鑑賞的關係,便是徹底的法西斯主義,這是希特勒納粹黨的典型操作。

我絕不認為民進黨已經成為法西斯,法西斯主義會用更崇高、更神秘的姿態,讓支持者看不到現實,《人選之人:造浪者》則以另一種日常化的、溫柔體貼個人的姿態,反過來刻意不造神,而是讓神有血有肉、會哭會笑,如你身邊的可愛之人,讓政治攤開在光天化日下,變得好像不崇高、也不神祕,保守和退守化身成「為了大家明天有機會更好」的務實妥協,觀眾便不自覺地體諒了、更接受了,國家正常化的臺灣、政經結構沒有被改革的臺灣,一樣可以是自豪民主進步的臺灣。

《人選之人:造浪者》不只演繹選舉,自身就是代議民主和個人主義時代的新美學,我想,行文至此,應該不會有讀者誤解,政治美學化的新典範是個褒美之詞吧。

*作者為桃園市空服員職業工會秘書長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