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科學界最具影響力的雜誌《科學》發表一篇題為《虛假論文問題正變得觸目驚心》的長文,披露了科學界論文造假以及地下論文工廠氾濫的現象。論文造假並非新事,但是近年來隨著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造假的範圍和力度愈演愈烈,令重視學術規範的業界人士感到擔心。中國的醫學生物領域因為對醫生和學者以發論文數量為評判標準的機制,尤其讓中國變成了造假重災區。
5月9日,科學界最具影響力的雜誌《科學》發表一篇題為《虛假論文問題正變得觸目驚心》的長文,披露了科學界論文造假的氾濫現象。
文章開頭寫道:「當神經心理學家伯恩哈德·薩貝爾(Bernhard Sabel)使用他的『虛假論文測試器』對約5000篇論文進行分析之後,他被結果給嚇住了。分析顯示,發表於2020年的神經科學論文裡,約有34%疑似為虛假或者抄襲作品。醫學論文裡,這個比例達到24%。這些數字遠遠大於十年前的發現。」
伯恩哈德·薩貝爾就職於德國馬格德堡大學,同時也是醫學期刊《恢復性神經病學和神經科學》的主編。他對《科學》雜誌說:「這令人難以置信。好像有人告訴你,你吃的東西里30%都是有毒的。」
薩貝爾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說:「論文造假現像已經存在很久了,但是沒人注意,只有少數人關心。我們必須正視這個問題。如果我們無法信任科學論文,每個人都會受到影響,每個國家的經濟、醫療制度都會受到影響。」
4月13日,總部位於荷蘭的「國際科學技術和醫學出版商協會」(STM)宣布推出一款基於Web的應用軟件,專門用於檢測某些學術論文是否來自於「論文工廠」。
總部位於英國,致力於規範出版業道德標準的非營利組織COPE(Committee on Publication Ethics)把「論文工廠」定義為「追求利潤、非官方且很可能非法的組織」,「生產並且出售冒充真實研究的虛假稿件」。
STM聯合COPE於2022年6月發布了一篇名為《論文工廠》的調查報告。報告指出,論文造假、虛假作者、論文買賣現象正變得日益猖獗,嚴重影響了學術界的聲譽,也給大量期刊雜誌帶來審稿和出版困難。報告說,論文工廠如今規模壯大,囊括各種專業人士。
該調查報告對涉及各領域的6家出版物的53,000篇論文進行了調查分析。分析結果發現,這些出版物平均會有約2%左右的投稿疑似是造假論文。但是一旦這些可疑文章被採納,接下來的可疑投稿就會大幅度上升,甚至達到將近一半。該報告對2019-2021三年間的大量論文進行研究後,得出的結論是:每份期刊約有14%左右的疑似造假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