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前,《人民的力量》一書於2006年首度出版時,我在序言寫道:「本書係(一)為向所有形塑黨外精神的朋友表示致意;(二)為向宜蘭歷史及子孫做見證。」
「黨外精神」與「還原歷史」是當時出版本書的主要驅動力。17年後修訂再版,主要驅動力仍是「黨外精神」與「還原歷史」,驅動力度比17年前更有現實感和急迫性。
2022年11月,中央執政的民進黨政府在九合一地方選舉失敗,大敗程度是民進黨兩度中央執政以來之最。深究根本原因,是民進黨喪失創黨初心,喪失賴以成長茁壯的黨外精神。
一、純真、洋溢本土氣息與浩然之氣的黨外精神
追溯台灣民主發展歷程,長年處於卑微地位、處於杜斯妥也夫斯基所說「被侮辱與被損害」的黨外,卻能在戒嚴體制下淬煉出黨外精神,實因為「黨外精神是從人民身上散發出來。這些人在我們的生活中,可能是基層農民、工人、青年朋友、中小企業經營者或知識份子」,他們「不畏權威、不計利害;只考慮公義、不考慮個人;只考慮共同目標,不考慮個別追求;只考慮民主大局,不考慮局部關係。」這種不顧戒嚴體制威脅,不畏大環境的恐懼氣氛,「為了共同反對國民黨當局的鴨霸,追求民主與公道的精神」,正是支撐黨外及民進黨在逆境中得以成長,並邁向執政的關鍵元素(參閱本書序一,「懷念一種永恆的精神」)。
在令人懷念的純真黨外年代,黨外工作者與支持者常以「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氣概,「拍胸脯」的豪邁,「做牛甘願拖」,堅持做「對」的事,唯「義」而已、何必言「利」(參閱本書第六章,「如果麥子不死」)。這種充滿浩然之氣的黨外精神,並不是一、兩個人,在一、兩天之內,忽然從天而降、硬生生長出來;而是從北到南、從西到東,千千萬萬的人,經過幾十年的奮鬥累積,逐步鑄煉而成。
黨外精神洋溢著濃濃的本土氣息,不僅是臺灣歷史的重要成份,更是臺灣精神的重要內涵。儘管在某些時點,由於當權者的沉淪背叛,黨外精神可能暫時蒙難;然而,黨外精神代表人民的追求,能展現人民的力量,因此得以超越時空變化與政黨輪替,而得永恆存在。
二、還原歷史: 廣興會議體現黨外精神,1981年宜蘭選戰代表政治創新
只是,隨著民進黨二度中央執政所暴露權力的傲慢,以及被社會批判質變為黑金貪腐,進而導致民進黨2022年選舉的慘敗,尤其是「黑影幢幢」及其後遺症,更是對民進黨帶來難以彌補之痛。
在這考驗的時刻,重溫1981年戒嚴時期的宜蘭選戰,正合其時。42年前,「廣興會議」將宜蘭縣黨外人士凝聚起來,發揮黨外精神,展現人民的力量,化不可能為可能,開創出當時無人敢預料或想像的選舉戰績:黨外在三席中贏得兩席,當選縣長一席,省議員一席,當選比例是66.6%;國民黨在三席中取得一席省議員,當選比例是33.3%。這是國民黨到臺灣推行選舉以來,宜蘭縣黨外前所未有的佳績,也是當年臺灣各縣市黨外最好的成績,更寫下國民黨第一次在臺灣個別縣市當選席次比例居於少數的紀錄。因此,這場選戰不僅可成為台灣民主發展與選舉實務的經典教材,更是吸取黨外精神的寶貴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