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旗下的新聞網站《中國網》證實「復耕」現象確實存在,成都「環城生態區綠道」高達10.1萬畝面積突改為耕地,「是依照當局的政策要求,啟動復耕。」
為了盡快確保14億人的糧食供應穩定,中國可能會考慮廣泛種植基因改造作物。《衛報》指出,預計北京將在不久將來首次批准種植基改玉米。中國政府實際上把基改種子視為關鍵的「農業芯片」,也鼓勵基改技術研發,但受制於部分民眾對基改食品的憂慮,至今該國並沒有盛行以基改種子種植主要糧食作物。
美國「外交關係協會」(CFR)國際政治經濟研究員劉宗媛(Zongyuan Zoe Liu)分析道,中國實際上尚未有針對基改作物的有效立法,但為了要提高糧食自給率,政府正在考慮批准基改作物種植的必要性。上週有關基改食品的科普文章出現在中國網路上,《農民日報》頭版刊登文章稱,長期吃基改作物不會影響後代。
中國最關鍵能源為煤炭
《衛報》指出,烏克蘭戰爭的經驗表明,一旦開戰,入侵國的能源貿易極有可能受到製裁打擊,但與擁有豐富天然氣儲量的俄羅斯不同,中國的大部分能源都依賴於其他國家進口。儘管習近平已承諾從2026年開始逐步減少消費煤炭,但如果中國侵略台灣,屆時煤炭仍可能是中國能否克服戰時能源封鎖的關鍵資源。
中國80%以上能源來自煤炭、石油和天然氣,其中煤炭佔最大宗。該國大部分所需煤炭都在國內生產,儘管中國已承諾減少碳排、減少對煤炭的依賴,但中國仍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產國和消費國。今年前三個月,該國地方政府批准的新煤電廠數量已超過2021年全年總和。
石油和天然氣則是中國經濟的驅動力,中國大約3/4的原油來自進口,且主要從俄羅斯和沙烏地阿拉伯等國家。這些國家不太可能遵守西方對北京的制裁,但大部分原油都是通過海運,油輪難保遭到攔截。天然氣也面臨類似的風險,中國約40%天然氣是進口的,近年大幅增加國內生產和陸路管道進口。
不過建設天然氣管道以滿足中國需求,將是巨大的基礎設施挑戰,這還取決於出口國俄羅斯。習近平3月出訪莫斯科時,與普京(Vladimir Putin)簽署多項協議,但未能達成建設新天然氣管道的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