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美中關係持續惡化及美國2024總統大選前哨戰正式開跑,有意角逐下屆白宮大位的兩黨政治人物,都難以逃避回答以下這個問題:美國到底希望與中國建立何種關係?對此,美國學者托賓和歐林斯指出,美國應以「與一個民主中國往來」作為雙邊關係的終極目標。
美國雜誌《外交政策》(FP)5日刊登美國特別競爭專案(SCSP)高級主任托賓(Liza Tobin)和美國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e)研究員歐斯林(Michael Auslin)的合著專文,兩人指出華盛頓對美中關係的最終期望是:與民主中國建立具建設性的雙邊關係。
兩位作者認為,在達成上述目標之前,美國的對中政策需要雙管齊下:一方面保護美國利益免受中國共產黨的有害活動影響,一方面要盡可能地與中國人民保持聯繫,以作為中國往後可能實踐民主化的投資。
A China strategy that combines a long-term vision with candor about the current rivalry can put the United States and its allies on a firmer footing, argue Liza Tobin and Michael Auslin. https://t.co/ybHsX6AMRh
— Foreign Policy (@ForeignPolicy) June 6, 2023
美中關係從「接觸」轉向「競爭」
2018年是美中關係的關鍵轉折點,美國對中政策從「接觸」(engagement)轉向「競爭」(competition)。美國政府更於去年發布的《國家安全戰略》(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中直指「中國企圖改造國際秩序,而且在經濟、外交、軍事與科技上越來越有能力達成目標,是唯一既有此企圖、也有此能力的競爭者」,並強調未來十年是美中競爭的「決定性十年」。
在過去5年間,美國逐漸意識到,與中國「接觸」並無法創造出持久、穩定且相互合作的雙邊關係。美國前總統尼克森(Richard Nixon)1967年在一篇文章中提到「接觸將引發中國變革」的觀點,也因此備受挑戰。
1972年,時任美國總統的尼克森前往中國進行歷史性訪問後,華盛頓便積極尋求與北京展開對話,期望能在核子武器、貿易及氣候政策等方面,展開實質性合作。當時美國政府堅信,只要持續與中國往來、使其融入國際社會,就能促使中國內部進行改革。
隨後在美國政府的協助下,北京於1971年取得聯合國(UN)席次、1979年實現中美關係正常化,並於2001年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更深入地融入以美國為首的國際社會。不過,美國這項對中政策很快就露出了缺點。
托賓和歐林斯認為,美國當時並未考量到中共奉行列寧主義的本質,他們從來都不想遵循現有的自由國際體制,反而是想改造體制來符合自身利益。換言之,華盛頓只是把自己渴望維持二戰後政治、經濟及安全秩序的願望,投射到中共身上,卻忽略後者對全球秩序的看法自始至終都與美國不同。
應對中國需採取雙重戰略
談及美中關係的未來發展,托賓和歐林斯表示,美國只能繼續捍衛和鞏固構成戰後國際體系的自由價值觀,並且絕對不能再陷入削弱自身利益的局面,這包括維持先進技術的領先地位,以及促進普世的人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