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價兆元的AI新寵—輝達總裁黃仁勳應邀在台大畢業典禮致詞,捲起全台AIChat旋風。本人和好友們趕時髦也上平台看ChatGPT怎麼說「黃丙喜」,結果跌破衆人眼鏡。
推論似真,結論摻假
AI的生成有它廣蒐立分的本領。它的數據推演把本人從經濟部長、教育部長,一夜之間捧上行政院副院長,還當過民進黨副主席。轉Po上臉書、Line和WeChat,群友驚呼。知者莫若已,它對作風的推論固然七、八成真;但接龍出來的職位卻膽大而不心細。
本人多年替政府機構負責政策規劃、議題管理等工作。這可能導使GPT敢於推論職務的原因。「沒錯啊!它預測的是未來的職位。」許多好友借機吃豆腐。
人機協作,決策輔助
GPT基於自然語言處理的大型語言模型的應用,具備生成文本的能力,提昇了知識、文創及行銷的創作力。然而,要實現人與GPT的協作互動,並激發其最大創造力,還得善用提示工程(Prompt Engineering)。
如何運用提示工程,實現有效的人與GPT的協作呢?台科大企管所長曾盛恕認為,通過優化提示工程,建立結構化的提示詞模版,人類與GPT可以創造出令人驚歎的內容,未來的創新發展也可被期待。
人工智能,並非智慧
智能是高端的技能,它能讓工作的效能增加,但仍很難在複雜多變的世間,替人做出理性和感性兼具的智慧決策。台灣藝術大學廣視系教授賴祥蔚說:「Auto-GPT能幫助寫文献回顧和研究發現,卻還不能把內容直接讓使用者在腦中內化。」GPT代寫碩士級論文,毫無問題,但口試提問不容易過關,博士級等高深的研究更差的很遠,在於關鍵性的判斷仍非它的強項。
人腦像電腦的中央處理器,容易過度發熱,以致思考充滿情緒性的偏見,也會做出矛盾的決定。但人腦在危急時刻能够快速做出反應的特性,卻不是人工智能可以替代。
資訊或情報,待人抉擇
Alchat提供参考性資訊的廣度和速度確實超強。但在資訊爆炸的今日世界,決策性的情報才具真正的参考價值。
決策参考價值的情報有何特性?在於提供的答案具有結論、根據和解法三要素。結論:針對問題,回答提問者所認為的答案的核心內容,既能提議進行某種行動,又能表達評價和判斷。根據:導出结論所依據的理由,以使對方贊成结論的必然性,根據事實或判斷。最重要的是解方:如果结論是行動,提出具體可行的做法,並讓對方信服和支持。
AIChat在工程、設計、法律、會計等領域已能得心應手,但在緊急應變、危機處理、綜合判斷等特殊狀況,就像無人駕駛,標榜無人,但人手還得不離駕駛。科技本來並非萬能。AI大數據的資料本身若有缺陷或不足,生成的接龍當然會有問題;另外,感性非機器人DNA,再好的AI資訊只是参考,智慧的決策仍在於人。
任何浪潮,都有逆風
輝達強在哪?它創造的狂熱,合情合理嗎?難道前程萬里無雲,毫無逆風?《經濟學人》的質疑和分析值得省思。
人工智能可能是新的技術轉移,將扭轉企業營運和社會運作方式;然而,科技的價值不能偏離人性,這是18世紀工業革命至今不變的定律。機器可以取代人力、加速智能,但要超越人類的本性和智慧,不切實際。
一家跨國企業董事長說:「律師和會計師是給你用的。對於問題、差異和目標,你要比他們更清楚,有能力問對問題,找出解方,不是奢言尊重專業,放手不管。」加州大學資管所教授陳明德說:「我們面對ChatGPT時也應抱持同樣的心態和作為,不能抓來即用。」
*作者為國家公益發展協進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