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紀宇專欄:畢卡索的情婦

2023-06-10 06:20

? 人氣

吉洛讀過倫敦大學巴黎分校(British Institute in Paris)、劍橋大學(Cambridge University )、巴黎大學( Sorbonne)等頂尖學府,先後主修英國文學與法律。父親堅持要她成為律師或科學家,但她對藝術一往情深,後來放棄法學院學業。1943年邂逅畢卡索那年,吉洛在巴黎辦了生平第一場個展,父女衝突來到最高點。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不難想見,年輕的吉洛不會是一個小鳥依人、任憑擺布的女性,自由、獨立、反抗與開創是她性格中的重要成分,也注定她與畢卡索終將分道揚鑣。畢卡索曾告訴吉洛:「女人分兩種:女神與蹭鞋墊(doormat)。」畢卡索的孫女瑪莉娜(Marina Picasso)寫道:「他以獸欲降服這些女性,馴化她們,迷惑她們,吸收她們,將她們粉碎後塗抹在畫布上。他夜復一夜榨取她們的精華,一旦她們的心血流乾,他也就棄之不顧。」

法國女畫家佛杭索瓦絲・吉洛(Françoise Gilot)的作品《在路上》(On the Way)(ESIG HIPWOUAo@Wikipedia CC BY-SA 4.0)
法國女畫家佛杭索瓦絲・吉洛(Françoise Gilot)的作品《在路上》(On the Way)(ESIG HIPWOUAo@Wikipedia CC BY-SA 4.0)

其實畢卡索不僅對女性如此。吉洛在回憶錄《與畢卡索的生活》(Life With Picasso)中寫道:「有一天,我們觀看在陽光中飛舞的塵埃⋯⋯畢卡索說:『對我而言,沒有任何人具有真正的重要性,人們就像這些微粒,掃把一揮就無影無蹤。』」

吉洛知道,假以時日,她在這段感情中終將淪為蹭鞋墊與塵埃,終將被榨乾、被拋棄。她拒絕接受這種命運。畢卡索的反應可想而知,尤其是《與畢卡索的生活》出版之後,他想方設法封殺前情婦的藝術家事業,威脅要與膽敢展出吉洛畫作的畫廊斷絕關係,從此對他與吉洛的一對兒女視同陌路。儘管如此,吉洛終究衝出重圍。

弔詭的是,她能夠自立門戶也要感謝畢卡索。畢卡索幫助她掙脫父親鉗制,帶她結識馬諦斯(Henri Matisse)、布拉克(Georges Braque)、夏戈爾(Marc Chagall)、米羅(Joan Miró)、艾呂雅(Paul Éluard)、賈科梅蒂(Alberto Giacometti)等大師,讓她的藝術涵養與自信更上層樓。就學習與成熟歷程而言,吉洛可說是當時歐洲最幸運的女性藝術家。

可能更讓畢卡索氣結的是,吉洛「充分利用」這位舊日情人。《與畢卡索的生活》1964年一問世就賣出100多萬本。1990年她出版《馬諦斯與畢卡索:藝術中的友誼》(Matisse and Picasso: A Friendship in Art),剖析兩位大師的瑜亮情節(兩人分別在1954年、1973年過世)。

1996年,好萊塢從吉洛的視角將她與畢卡索的故事拍成電影《狂愛走一回》(Surviving Picasso),由安東尼霍普金斯(Anthony Hopkins)與娜塔莎麥克洪(Natascha Mcelhon)擔綱。2012年,她在紐約曼哈頓辦了一場回顧展「畢卡索與吉洛:從巴黎到瓦洛里,1943-1953」(Picasso and Françoise Gilot: Paris-Vallauris),展出兩人10年狂愛留下的30幅畫作。

喜歡這篇文章嗎?

閻紀宇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