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在台灣谷歌「友盟作戰」,通常結果會是「沒有資料」!
友盟作戰是什麼?為什麼這麼神秘?網路上根本不曾出現這個名詞?
話說1996台海危機時;據傳美國在台協會與台灣國安會、內政部、軍方開了一個「撤離美國僑民」的協調會,結果內政部拿出的美國僑民數字是3.5萬;而美國在台協會提出要撤的僑民有7.5萬人!原來台灣當時承認雙重國籍!很多人具有雙重身份!造成台美兩方數字對不攏!差了四萬人對計畫的規劃產生很大的落差!所以為此台灣軍方依據美國在台協會(AIT)給的數字大幅做了修訂。
所以,「友盟作戰」姑妄言之就是指「國際撤僑計劃」,「兩岸一旦啟戰,各國勢必需要撤僑,國防部與內政部將協調各部會針對各國撤僑時所需要的集合場地、運輸、物資、海空安全走廊規劃等必需提供的支援,所訂定的應援作戰計畫」。
當然,台灣在執行友盟作戰時,理論上在戰爭期間,是否還有餘力調度上述撤僑所需各類支援還有待商榷;期望是「會有美日歐洲等大國出面要求暫時停火,以利撤僑行動的實施」;台灣可以因此「獲得戰爭停火喘息、重新整備軍力的寶貴時間」!
尤其甚者,美國、日本、歐洲北約等國也因此可以派遣軍機、軍艦直接入台!除非中國直接對撤僑國艦開火(那就是視同對美日歐洲宣戰)!否則還真的可以為台灣爭取到更多的時間。
當然,除了台灣可以充分利用這個時機爭取盟友加大武力支持效應外、美日歐洲更可以「假以撤僑之名、行戰鬥支援之實!」堂而皇之的派機艦直入台灣!甚至協助作戰!至於「撤僑需要作業多久,則操之在美日歐台方的默契….」。
所以,簡言之:友盟作戰可以說是美日歐台之間一個「摸蛤仔兼洗褲」的默契規劃;台灣國防部應該嚴肅面對,不是「提到外國撤僑就像準備戰敗;而是該以協助撤橋的名義,遂行美日歐洲聯軍機艦入台軍力支援之實」,以此當成台海備戰計畫的一個外國軍力直接介入援台的理由。
*作者為台灣戰略評估協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