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的精神
什麼是黃埔的精神?「犧牲、團結、負責」還是「不怕苦、不怕難、不怕死」又或著是「不要錢,不要命,愛國家,愛百姓」這些都只是蔣校長的總結罷了。黃埔精神非蔣介石所首創,其精神與要義也不該被教條和口號所束縛,活人的精神不該被前人的窠臼所繫絆,如何能延續黃埔的精神首先要有思辨的能力,要做開放式的黃埔申論好過填答蔣校長的考古是非題,不要什麼!應該怎樣!官校生放假出了校門就拋諸腦後了,倘若閱者仍對蔣校長金句深信不疑那試問諸位,蔣校長最常勉勵學員的黃埔校訓:「親愛精誠」下一句是什麼呢?筆者問過官校生近百卻無人能答此題,在此請先容筆者賣個關子於文末解答。
現行陸軍官校官網校史簡介當中有提到一段簡要記述:「回顧建校初期以五百支步槍肇基,憑藉『不貪才,不怕死,愛國家,愛百姓』之高尚志節……」這所謂高尚志節的真相蔣介石於1950年在革命實踐研究院有提到:「訓練學生用的五百枝步槍,都是總理密令石井兵工廠長暗中分期偷領出來的」對!就是從兵工廠「幹」來的,先不論這是不是國軍來台後愛跟隔壁連借裝備裝檢的習慣源起,這個故事實際上能帶給我們對於黃埔精神的啟示,黃埔軍校為何不按合理的流程去取得這些槍枝?乃因石井兵工廠當時由反孫「軍閥」所實際控制,所謂合理取得槍械的辦法沒有黃埔軍校能著力的餘地,所以跳脫思維突破當前現況和框架的限制,「叛逆」的去想辦法「偷」這些槍就是黃埔軍校創辦人對黃埔精神的身體力行。
數典忘祖的黃埔
黃埔建軍三大臺柱分別是蘇聯、日本及德國。黃埔軍校在籌劃階段時就是以蘇聯顧問團的紅軍建軍經驗作為主軸所設計,其在五百支步槍後緊接著於同年10月就為黃埔帶來了另外8000支步槍和400萬發子彈,直至1927年停止合作前,短短三年時間先後六次運來各式槍彈武器補給,其中步槍就高達51000支超過黃埔所謂光榮校史所強調的一百多倍。除蘇軍顧問帶來的政工相關與少量作戰兵種操練教材外,原所使用之相關中文典範皆來源於日本典籍與其相關翻譯,當中以《步兵操典》最為重要,此書除黃埔建軍後持續使用外,在當時也是北洋政府與餘各軍閥所倚重之練兵主要教材,此書及其後續版本內文亦承襲自日文原著之同名書籍《步兵操典》,除蘇聯教官所提建議外,黃埔軍校幾乎是沿用過去日本兵書與本國教官留日的經驗為基礎去訓練新軍。結束與蘇聯的合作後蔣介石於1930年引入德軍顧問團協助重整北伐後收編的軍閥舊部,整軍的起點就選中時名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的教導總隊實施,此後經整理與擴編做為全國標竿以建立起現代化的新式陸軍。在美援助前奠基黃埔軍校的穩固基礎受蘇、日、德協助與影響甚鉅,但見諸今之軍方宣傳與校史網頁卻難尋隻字片語,剩下的多是對蔣介石和孫文的「吹捧」這些贊助和協辦的「廠商」連最基本的被標註在文末都沒有,這樣的校史撰寫實在難以和強調傳承的黃埔做聯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