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大快訊
20171031-SMG0035-快訊小紅條兒

觀點投書:澳洲原住民Winangay工具的借鏡:兒少安置中的文化權益

2023-07-05 05:30

? 人氣

文化復原力指兒童或青少年在其文化背景、價值觀和脈絡中獲得支持和經驗,能夠在逆境中實現良好適應和和諧融洽的過程。(示意圖/取自unsplash)

文化復原力指兒童或青少年在其文化背景、價值觀和脈絡中獲得支持和經驗,能夠在逆境中實現良好適應和和諧融洽的過程。(示意圖/取自unsplash)

同化政策下失去文化權益的一代:

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The UN 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the child)第20條法條強調了不論是暫時或永久脫離家庭環境的兒童,根據該法條,締約國應該確保這些兒童以其他方式得到照顧,可以包括寄養、監護、收養或者在適當的育兒機構中安置。然而在考慮解決方案時,必須適當關注兒童的族裔、宗教、文化和語言背景,由此可知,該法條強調兒童的特殊需求和身份認同的重要性,並要求國家針對兒童提供合適且尊重其文化背景的照顧。當一個族群的文化傳承斷裂且被主流社會否定其價值時,會發生「失竊的世代」(stolen generations)現象,這個詞彙起源於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在殖民主義和種族中心主義思想下,採取同化政策,將原住民族兒童從原生家庭和部落中分離出來,送往集體安置機構中成長。對於這些被劫持的世代來說,他們失去了與自己文化的聯繫,並面臨著身份認同的困境,同化政策的實施不僅對受影響的原住民族兒童造成傷害,也對整個族群的文化存續和發展帶來負面影響。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澳洲原住民族Winangay處遇工具:從文化復原力觀點出發

國外對於失竊的世代已實踐了多項轉型正義相關政策,對於文化處遇的部分,其中,文化復原力(cultural resilience)尤為重要,指的是兒童或青少年在其文化背景、價值觀和脈絡中獲得支持和經驗,能夠在逆境中實現良好適應和和諧融洽的過程。據此,我們可以參考澳洲的「原住民安置原則」以及「Winangay處遇工具」,探索如何將文化觀點融入兒少安置決策中。

首先,澳洲原住民安置原則主要有五項元素,包括:預防、夥伴關係、安置次序、參與、聯繫,內容重點呈現每個原住民兒童都有權在自己的家庭和社區中長大,原住民兒童家外安置優先以原住民親屬;確保原住民兒童、家長和家庭成員都能參與其孩子安置和保護的相關決定,並支持家外安置兒童和他們家庭、社區、文化的聯繫(Tilbury, Burton, Sydenham, Boss, & Louw, 2013)。

再者,Winangay原住民親屬照顧評估工具,則是由新南威爾斯州的原住民女長老Aunty Sue Blacklock與其他人共同組成的團隊,並藉由文獻研究、實務經驗及文化知識產生的;目的為了能減少原住民兒童家外安置人數,且讓兒童與文化保持聯繫關係;至於工具之使用,則是運用圖卡方式和親屬照顧者進行四次會談,每次會談各討論一個主題,而圖卡的設計都配上當地族群的圖騰以及顏色,且簡單易懂,是研究者和實務工作者發明而來的,此評估工具獲得大家的共識,被視為一個良好的文化處遇模式之一(Blacklock, Meiksans, Bonser, Hayden, Menzies, & Arney, 2018)。前述所提及的這些例子,藉由實證研究可發現文化是兒童的復原力,透過這樣的資源可應用於兒少保護處遇決策以及介入之中。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