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如果要衡量國家實力,比起國民人數,更重要的是勞動力品質,中國勞動力的生產力高於印度。國際社會稱頌中國消除赤貧的「減貧奇蹟」:1980年,中國10億公民中,90%的人收入低於世界銀行(World Bank)的赤貧線。如今,這個數字大約為零。
相較之下,印度的貧困及營養不良程度仍然很高。印度14億人口中,超過10%生活在世界銀行每天2.15美元的赤貧線以下。根據聯合國最新的《世界糧食安全及營養狀況》報告(State of Food Security and Nutrition in the World),2019年至2021年,印度16.3%的人口營養不良,中國的這個比例低於2.5 %,而印度也是世界上兒童營養不良率極嚴重的其中一個國家。
《外交政策》指出,美國竭盡全力幫助印度實現更美好未來的同時,也應該思考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的評價,李光耀曾與尼赫魯(Jawaharlal Nehru)及甘地夫人(Indira Ghandi)等歷任印度總理合作,希望幫助印度強大到足以制止中國。
然而,正如李光耀2014年接受一系列採訪時解釋的那樣,他的結論是這種情況不太可能發生。根據他的分析,印度根深蒂固的種姓制度是精英政治的敵人,加上官僚制度龐大,精英階層不願解決多個民族及宗教群體之間相互矛盾的要求,這些因素的結合讓他得出這樣的結論:印度不僅永遠不會成為「未來國家」,那個未來永遠不會到來。因此,當《外交政策》10年前向他提問印度是否會成為下一個中國,他直接回答:「不要把印度及中國相提並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