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大維先生博學多聞,對兵工國防的貢獻,廣為世人所稱道。上世紀末,被譽為「兩彈一星」之父的錢學森在一個公開場合,感懷幾位學貫中西的科學家,眼光遠大,培育人才,奠定了中國現代兵工業的基礎。 第1位提到的「先賢」就是俞大維。以錢老的威望,傾吐肺腑之言能被官方接受。大陸大力發展軍改,突出了國防新思維,重視科技及後勤裝備的效率。這些都是老部長在上世紀30年代推動兵工發展的目標。二戰期間盟軍中國戰區參謀長魏德邁將軍,推崇他高超的智慧,讚譽他是「現代孫子」。俞師深諳孫子兵法的精髓,羅順德將軍在老部長身邊服務20多年,歷經金門戰役,最了解這位老長官,在1篇紀念文章中他多次提到俞師隨心應手地運用孫子兵法。
老部長有兩幅印章刻著孫子名: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他著重以科學實證的方式掌握敵情,在台海危機之際,冒著危險,親自到前線視察。羅文詳述老部長去過馬祖104次,空中飛行偵查大陸沿海13次。掌握信息後,精準分析情報是「知彼」的關鍵。 他的分析基於邏輯學嚴謹推斷及數學或然率的演算,而後做好隨機應變的準備。 823砲戰前夕,多數軍中人士認為馬祖將是共軍行動的目標,而他從廈門海岸軍隊調度與裝備移動的情形,準確判斷金門才是真正的攻擊對象。
在1950年代冷戰背景下, 說服盟友給予及時援助是一項重要的使命。 俞師掌握國際局勢,旅居歐美多年,深度了解盟友的思維方式。他把金門的地緣的戰略重要性、民主與極權的意識型態較量,以及自由市場經濟的話語結合在一起, 極具說服力,改變了當時美國主流對協防台灣外島的消極立場。
沉舟側畔千帆過,65年來,過去的冷戰已畫上句號,然而金門的象徵意義仍有極大的感染力。當年老部長力主堅守金馬,不使戰火燃燒到台灣本島,奠定台灣穩定發展的基礎。
俞師一生嗜好讀書,博覽群集,和他接觸過的學者,莫不讚嘆他中外學識淵博,見解獨到。他與士兵共甘苦,在軍中的口碑極好。然而關於他身為一個學問廣博的文人學者的事蹟,論述不多。 我有幸在1967年拜大維先生為師,由他來指導我讀書,做了有關他的思想的筆記。半個世紀過去了,我終於把筆錄整理出來,分類摘要寫下這篇追憶俞師論學哲思的稿子。
* * *
祖籍浙江紹興的俞師大維,1897年生於長沙,幼年在母親的湖南老家度過,18歲來到上海,就讀於復旦預科,進入南洋公學 (交通大學前身)的電機科。後插班進入聖約翰大學3年級,打下堅實的外文底子。
俞師於1918年赴美進入哈佛大學哲學系讀博, 錯開了後來巴黎和會引起的國內學生抗議行動的54運動以及那個時期廣義的文化革新思潮。 20世紀初期英美哲學主流是經驗主義,其核心思想是,所有的知識建築在經驗基礎上。哲學家如米爾、洛克、休姆給俞師未來的哲學思想打了底色。後來留學歐陸潛心學習康德哲學。 此時結合希臘古典的邏輯學傳統及數學形成的數學邏輯,是一個如旭日初昇的哲學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