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上周三啟動全國性競選造勢活動,向公眾宣傳他在經濟領域的政績,但公眾卻對此滿腹狐疑。
挑戰如下:拜登確實有兩項經濟政績。其中一項始於2021年底,包括在基礎設施、半導體生產和可再生能源方面取得的一系列立法勝利,然後他在與共和黨人達成的債務上限協議中保留了這些成果。這些政策可能會在未來幾年內影響美國經濟。
本文為風傳媒與華爾街日報正式合作授權轉載。加入VVIP會員請點此訂閱:風傳媒・華爾街日報VVIP,獨享全球最低優惠價,暢讀中英日文全版本之華爾街日報,洞悉國際政經最前沿。
但這一政績與拜登上任頭幾個月的那項政績相比就顯得黯然失色。拜登上任初期實施的美國紓困計劃(American Rescue Plan)給供應側受制約的經濟帶來1.9兆美元需求。這樣做的結果是,就業市場達到了人們記憶中最緊俏的程度,而且通膨激增,直到現在,頑固的高通膨仍然令拜登的支持率和他連任的前景不妙。
拜登上周三在芝加哥發表講話,屆時他不大可能把這兩項政績分開來說,因為兩者同屬於「拜登經濟學」(Bidenomics)。所謂的拜登經濟學,是一種旨在「壯大中產階級」並建設道路和工廠等設施的願景。不過,從其中並沒有太看出拜登與其他總統的區別在哪裡。他們不都聲稱希望美國有更強大的中產階級、更多的道路和工廠嗎?
拜登的早期議程也不是特別新穎。上述1.9兆美元的紓困計劃採取的是老式凱因斯主義需求側刺激措施,主要以規模龐大而聞名。拜登團隊工作人員在設計該計劃時考慮了2009年的經濟形勢,當時新當選的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和副總統拜登面臨著嚴重衰退,隨後是長達數年的緩慢復甦。
拜登團隊仍在堅持這套說法。在上周發布的一份備忘錄中,拜登的政治策略顧問Anita Dunn和Mike Donilon寫道,拜登上任時曾面臨一場迫在眉睫的經濟危機。
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到2021年1月,儘管健康危機尚未終結,但新冠疫情引發的經濟危機已基本結束。隨著封控解除和疫苗獲批,企業當時正全力重新招工。在2020年下半年,就業人數平均每月增加80萬,按百分比計,這是自1952年以來新總統就職前的最強勁增勢。
換言之,這項美國紓困計劃是要在一個需求已然充沛的經濟中提振需求。
Dunn和Donilon的備忘錄吹噓說,拜登領導下美國的就業增長勢頭至少是雷根(Ronald Reagan)主政時期以來最強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