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一展觀點:極化政治成為常態,中產階級對美國未來憂心

2023-07-04 05:50

? 人氣

導致美國政治如此分裂,有一說法是與當代民主制度與媒體生態有關,定期的選舉任期讓候選人往往需要「別出心裁」的操作議題,藉此獲取更高的關注度與支持率。(資料照,美聯社)

導致美國政治如此分裂,有一說法是與當代民主制度與媒體生態有關,定期的選舉任期讓候選人往往需要「別出心裁」的操作議題,藉此獲取更高的關注度與支持率。(資料照,美聯社)

「美國還是世界上最棒的國家嗎?」這個問題對於大部分發展中國家的人來說,或許美國夢仍是一個具有吸引力的選項,但也誠如美劇「The Newsroom」第一集一開始,主角大罵某大學生的場景,並直接了當的指出「美國根本就不再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國家」。如今,隨著政治上極端化的情況日益嚴重,疫情後經濟持續疲軟,通膨與高物價影響著日常民生消費,種種跡象進一步深化不穩定,也讓極端言論與政治人物,更可能掌握話語權,分裂本就脆弱的社會。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不過,這種極化的現象真的普遍存在於大部分的美國人之中嗎?隨著教育與媒體訊息的普及,理論上人們有更多的官道與「相對」充分地思考(比起過去資訊被壟斷的時代),來判斷是非曲折。即便有自己的價值觀,也應該不至於偏激才是。史丹佛教授弗裡納(Morris P. Fiorina)在五年前出版的著作「不穩定的多數」中就觀察到,其實有極化傾向的往往是政治領袖與精英階層,就算美國近年來有越來越壁壘分明的民主黨與共和黨的地盤,但各自的居民在對大多數公共事務的法上,並沒有這麼強烈且極端的差異。

導致美國政治如此分裂,有一說法是與當代民主制度與媒體生態有關,定期的選舉任期讓候選人往往需要「別出心裁」的操作議題,藉此獲取更高的關注度與支持率。另一種來自學術派的說法,則是指出「政治宗派主義」(Political Sectarianism)讓不少即便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庚偏好只相信自己的同溫層,而毫無道理的貶低與自己立場相左的反對勢力。坦白講,極端化並非問題所在,在政黨政治的框架下雙方陣營立場分明且誠實的表達分歧事件值得鼓勵的事,問題在於近乎宗教的狂熱讓很多菁英份子並非將心力放在政策上的討論,而是想盡辦法用低劣的手段來鞏固自己的支持群眾,然後抹黑與指責對方是不道德的...這根本是宗教情懷,而非民主政治。

根據Eli J. Finkel和Cynthia Wang兩位教授的研究,政治宗派主義有幾個特點:第一是「非我族類」,將立場不一樣的對方視為本質上勢不兩立的對手; 其次是「厭惡與贈恨」,亦即強烈的討厭對手以及他們的價值觀; 最後則是想辦法上升到「道德高度」,不從理性層面辯論,而是攻擊倫理與道德方面的議題,想辦法將對方扣上小人甚至是邪惡份子的標籤。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美聯社)
美國由於紅藍兩黨在缺乏共識,甚至可以說是完全對立的情況下,短期內確實會造成需多負面的影響。圖為美國聯邦最高法院。(資料照,美聯社)

當然,好在美國尚且具備完善的三權分立機制,倒還不至於讓新鬼胎的政客與個謀盤算的菁英份子,動輒以偏頗的思想與言論,來左右美國的長遠發展(雖說這點其實月來令人擔心)。只不過,由於紅藍兩黨在缺乏共識,甚至可以說是完全對立的情況下,短期內確實會造成需多負面的影響。福山教授把美國的政黨政治稱之為「否決政治」(Vetocracy),政府的運作與政策的推營往往仰賴複雜的跨黨派協調,若極化現象成為常態,勢必導致美國政府無法順利運作,隨之而來的就會是效率低落與多數重要法案無法如期實施。當積累的問題越多且得不到有效的解決時,無疑會加劇民眾的不滿,以及與政治精英階級的矛盾,這也有可能增長民粹主義,讓諸如川普之流能夠入主白宮,而2020政黨輪替背後很大的原因,是討厭川普的情緒更強烈一些,而非選民真的支持拜登和他所提出的政見。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