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2020年的一份報告顯示,目前鎵的世界總儲量約23萬噸,中國的鎵金屬儲量居世界第一,約佔世界總儲量的80%至85%。美國地質調查局2016年發布的一份統計顯示,全球已探明的鍺保有儲量僅為8600金屬噸,其中美國佔全球的45%,其次是中國,佔全球鍺儲量的41%。
根據海關數據,2022年,中國鎵產品的最大進口國是日本、德國和荷蘭;鍺產品的最大進口國是日本、法國、德國和美國。
北京對鍺和鎵的壟斷地位即制裁的本錢實際上還是跟稀土的情況類似。
譬如說,中國鎵的市場主導地位是2012年原生鎵大量過剩充斥市場後削減其產量後確立的。眾所周知,中國則以低下的環保要求、國家補貼、使其能夠以其他地方經營者無法比擬的成本出口加工礦物,包括較低的成本生產鎵和鍺。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鋁氧化物生產能力和鎵提取技術。香港《南華早報》稱,中國還是鎵、鍺兩種元素的最大生產國,其鎵產量佔全球95%以上,鍺產量佔全球67%以上。
實際上,並非其他國家沒有能力生產這些金屬。比利時、加拿大、德國、日本和烏克蘭均可生產鍺。日本、韓國、烏克蘭、俄羅斯和德國同時也生產鎵。但全球只有幾家企業有能力按照所需要的純度提煉生產鎵,其中一家在歐洲,其余的均在日本和中國。
關鍵在於,三十多年的全面的全球化,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似乎習慣了這種「髒活給中國干」的做法,再加之在和平的環境下,地域政治概念淡薄,於是都樂於把生產和提煉鎵和鍺讓位給中國,而中國又利用其產量大、成本低的優勢,擠走了國外的競爭者。譬如德國和哈薩克斯坦分別在2016年和2013年停止了鎵的初級生產。這才使得中國建立壟斷的地位。
據行業機構 「關鍵原材料聯盟 」稱,中國生產世界上60%的鍺和80%的鎵。根據歐洲工業協會關鍵原材料聯盟(CRMA)的數據,中國的鎵產量約佔全球總產量的80%;鍺產量約佔全球的60%。
而現在,那些越是地域政治意識不強的國家,對中國原材料的依賴就越明顯。根據德國聯邦地球科學與自然資源研究院(BGR)的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向德國供應27噸的鎵,佔德國進口總量的55%,而鍺則是3噸,佔進口總量的75%。
隱藏在制裁中的意圖
表面上看,中共的做法是一種以牙還牙的表現,但北京領導人有著一個更長期的設計。北京實行這種系統性的制裁,為的是提高西方國家芯片的制造成本,從而給中國企業創造時間和空間,以便在打造越來越小的芯片尺寸的關鍵競賽中迎頭趕上。通過對原材料出口的限制,能對美國和日本芯片制造商的成本和利潤施加影響,從而降低他們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