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4國領導人目標一致
出席北約峰會的亞太領導人包括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南韓總統尹錫悅、澳洲總理艾班尼斯(Anthony Albanese)和紐西蘭總理希普金斯(Chris Hipkins)。這4位國家領袖都表示,烏克蘭發生的事情不能在太平洋地區發生。他們也似乎正在努力採取統一方針;南韓方面表示,尹錫悅將主持4個太平洋國家領導人的場邊會談,以加強針對安全威脅的共同認知、團結與合作。
美國和平研究所(US Institute of Peace)高級政策分析師加利奇(Mirna Galic)表示,4位太平洋地區領導人出席立陶宛維爾紐斯峰會,表明北約對印太地區的興趣以及對中國挑戰的關注。對此,史托騰柏格似乎與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步調一致,兩人上個月在白宮會面時,承諾加強北約與太平洋地區的關係。
「東進亞太」?北約成員看法矛盾
然而對於應在太平洋地區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北約國家之間尚未達成共識。儘管許多人或明或暗地將烏克蘭和台灣進行類比,但北約並不認為兩者一樣。《衛報》報導,北約安全政策和夥伴關係主任麥基(James Mackey)表示:「我們需要說清楚,烏克蘭不是台灣。」
麥基說:「烏克蘭是聯合國的主權國家,北約正在幫助烏克蘭行使其自衛權。從北約的角度來看,北約不能涉入台灣事務,它不在我們責任範圍內。」麥基表示,北約對台灣的立場是,「反對任何單方面改變東海現狀的行為」,因為這將對全球安全產生影響。
據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雖然史托騰柏格希望在日本設立北約辦事處,以便與太平洋夥伴進行更順暢的溝通,但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反對這一計劃,並已向秘書長通報巴黎的反對意見。法國的立場認為,北約是北美和歐洲國家的地域性聯盟,而非全球性聯盟;由於東京辦事處計劃需要31個北約國家一致批准,因此該計畫可能將在法國的否決下擱置。
CNN指出,根據北約條約第5條的共同防禦條款,北約也難以觸擊「北大西洋」地區以外的事務。該條款明文規定,締約國同意「任何對歐洲或北美的武裝攻擊,應被視為對全體成員的攻擊」,每個北約成員必須採取「所認為的必要行動,包括使用武力,以恢復和確保北大西洋地區安全」。因此,針對駐日韓或關島美軍的軍事行動,不屬於北約集體防禦的範圍。
但北約成員國仍試圖提升在太平洋地區的軍事態勢。英軍能在日本進行駐地訓練;加拿大軍艦6月剛護送一艘美國驅逐艦,美艦還差點與中國船隻相撞;德國防長上個月在「香格里拉對話」宣布,柏林明年將向太平洋派遣兩艘海軍艦艇。而反對在東京設立北約辦事處的法國,也是太平洋地區的軍事常客,北約峰會開幕之際,法國派出10架戰鬥機參加與美國在太平洋島嶼舉行的演習。
這些部署體現秘書長史托騰柏格在文章中所說的。「儘管北約是歐洲和北美的區域聯盟,但我們面臨的挑戰是全球性的,」他寫道,邀請太平洋領導人參與峰會一事,「我們必須對安全風險有共識,一起努力增強我們社會、經濟和民主國家的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