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邦」稱呼無法反映台灣外交真實面 學者建議換這些更精準用語

2023-07-17 09:00

? 人氣

美國西肯塔基大學政治學教授芮宗泰認為,我國外交部把邦交國稱為「友邦」,無法精準反映台灣的外交關係。(資料照,顏麟宇攝)

美國西肯塔基大學政治學教授芮宗泰認為,我國外交部把邦交國稱為「友邦」,無法精準反映台灣的外交關係。(資料照,顏麟宇攝)

我國國際處境特殊,雖然邦交國數目少,但與全球主要國家都有維繫關係,而美國西肯塔基大學政治學教授芮宗泰撰文直言,我國外交部把邦交國稱為「友邦」,包括他自己在內的學者,甚至媒體都這樣使用,但此用詞無法記錄台灣外交真實面,或許可用「邦交夥伴」來稱呼。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美國智庫「全球台灣研究中心」(GTI)12日刊登芮宗泰(Timothy Rich)文章,內容稱外交承認是單方面行為,即承認(acknowledgment)其他方的生存權,以及國際關係中法律平等。儘管台灣符合被承認為國家的所有條件,卻因中國反對雙重承認,且要求「一個中國」原則,使得邦交國數有限。

芮宗泰提到,隨著中國取得聯合國席次,並成為全球政經強國,台灣邦交國轉投中國懷抱。中國也想讓台灣外交孤立,透過經濟和政治影響力來施壓台灣邦交國斷交,以達到削弱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主權宣稱進行競爭的最終目標,而中國的努力仍發揮效果,台灣邦交國數從10年前22國減為現在的13國。

諾魯為2018年太平洋島國論壇年度峰會主辦國。(AP)
諾魯為2018年太平洋島國論壇年度峰會主辦國。(AP)

「把與台灣維持外交承認的國家稱為『友邦』(diplomatic allies)確實具有象徵意義,傳遞和台灣團結一致且互惠互利的認知」,芮宗泰以台灣邦交國諾魯為例,其2018年主辦太平洋島國論壇(PIF)峰會,拒絕中國代表團成員持外交護照入境與會,就是展現其與台灣的關係。

芮宗泰也說,「友邦」稱呼可視為對中國影響力的關切用法,像是太平洋島國帛琉總統惠恕仁(Surangel Whipps Jr.)重申和台灣邦誼的承諾,並與中國在帛琉海岸邊進行不受歡迎的調查做連結。他坦言,正式邦交具有實質重要性,其賦予台灣合法性,且能進行國是訪問,並防止有利於中國的涉及台灣地位決議。

「友邦」稱呼過度簡化台灣外交

不過芮宗泰認為,把台灣邦交國稱為「友邦」是過度簡化這些持續的邦交狀態,因忽略非官方關係的努力角色,甚至會為台灣帶來意料外的後果。他解釋,「盟邦」(allies)通常意味提供軍事協助和保護的具約束力承諾,或實現共享目標的明確合作,但台灣邦交國並未簽署正式防衛協定或有相關義務。

20190415-台灣關係法&AIT@40:40友誼慶祝酒會,總統蔡英文(左起)、前美國眾議院長保羅•萊恩與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長酈英傑。(甘岱民攝)
2019年4月15日,總統蔡英文(左起)、美國聯邦眾議院前議長萊恩與時任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長酈英傑出席《台灣關係法》40周年慶祝酒會。(甘岱民攝)

芮宗泰稱,就算台灣邦交國有意願,卻無能力給予台灣實質的防衛援助,因為現有的13個邦交國中,有7國沒有軍隊,且大多數依賴包括台灣在內的國際援助,並提到台灣在太平洋地區的人均援助在歷史上是超越中國。另外,外交承認是各國認為哪些行為符合其國家利益而做的政治決定。

芮宗泰指出,這些誤以為等同傳統盟邦承認,或其他暗示並不存在且不可能具體化的安全承諾,台灣從中獲得的利益極少,但與台灣沒有邦交的美國,依據《台灣關係法》給予部分防衛承諾。若把「友邦」廣泛解讀為涵蓋實現共享目標的合作,仍不確定是否適用於現今的台灣邦交關係。

喜歡這篇文章嗎?

簡恒宇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