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世忠專欄:ΑΙ與外交決策

2018-09-03 06:40

? 人氣

作者指出,有鑑於外交事務日趨跨國界和跨領域化,傳統外交重視禮賓、人脈、結盟、斡旋的模式,能否結合AI技術,進而獲得效果的提升,也開始出現討論。(圖/Peshkova via Shutterstock)

作者指出,有鑑於外交事務日趨跨國界和跨領域化,傳統外交重視禮賓、人脈、結盟、斡旋的模式,能否結合AI技術,進而獲得效果的提升,也開始出現討論。(圖/Peshkova via Shutterstock)

ΑΙ無法取代人類決定外交政策,但可做為輔助工具,提供決策者更周延與適當的選擇。台灣若強化ΑΙ技術做為決策輔助,將能更全面且細緻地研判北京的攻勢行為模式,預做危機防範。

「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AI)是現今科技發展顯學,運用層面也多元廣泛。它可以透過「大數據」(Big Data)分析建立演算模式,有助公司管理與政府治理,強化效能並減少風險。但同樣的,若是AI技術落入不法人士、恐怖組織,甚或威權體制手中,同樣會成為違反法律、製造動亂以及統治監控的手段。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AI可做為外交決策輔助工具

有鑑於外交事務日趨跨國界和跨領域化,傳統外交重視禮賓、人脈、結盟、斡旋的模式,能否結合AI技術,進而獲得效果的提升,也開始出現討論。最近薩爾瓦多與台灣斷交事件,多數輿論關心的重點在其對兩岸關係的衝擊,以及美國與中國在中南美洲與加勒比海地區的權力競逐。也有不少人建議台灣的外交戰略必須有所調整,在鞏固邦交、強化與非邦交國實質關係間找到平衡。 

我關切的角度更長遠一點,就是思考能否借助AI等科技,針對外交情勢進行更精確的評估,進而產出更具成效的外交決策。此一觀點看在老一輩外交官眼裡,恐怕會嗤之以鼻。因為台灣是小國,又面對中國無所不用其極地打壓與封鎖,「人脈、資源、結盟、手腕、籌碼、交易」仍是王道。諸如AI等不仰賴人性思考的科技,如何能夠取代外交官的專業經歷?又如何能夠避免誤判? 

我必須強調,運用AI在外交決策,並非要取代傳統外交,而是做為輔助工具,特別是用於對龐大情資的分析,提供決策者更周延與適當的選擇。否則以色列、俄羅斯、新加坡、韓國等國家也不會投資AI技術於國家安全戰略之中。 

因此我在看待北京操作薩國斷交事件時,思考的是它背後的決策思維模式,以及它運用何種策略來達成所設定的效果。反過來說,台灣可以思考的除了如何防止斷交效應持續擴大,以及將此攸關兩岸關係的角力,上綱到中國在美國「後花園」的中南美洲如何軟土深掘、擴張勢力外,更重要的是知己知彼,掌握北京建構其全球乃至區域外交戰略的手法。

北京運用AI,監視無所不在

正如同北京領導人全面運用AI等科技來因應國內「維穩」事務一樣,中國也正在研發透過AI來協助制訂外交政策。前者引發的國際憂慮是一種所謂「數位威權主義」(Digital Authoritarianism)的誕生。也就是運用機器學習與大數據為監控目的,深度強化對社會的控制,預防危及政權的社會串連與運動發生。藉由AI技術,北京當局可以透過網路動態、稅務資料、線上交易、醫療紀錄、銀行資訊、人臉辨識等無所不在的監視系統,對民眾活動進行蒐集與分析。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