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世忠專欄:ΑΙ與外交決策

2018-09-03 06:40

? 人氣

中國學校課堂中將安裝「慧眼(smart eye)」,上課恍神、不專心通通逃不過機器法眼,透過人臉辨識監控學生專心程度,還會被列為成績評量依據。(圖/截自unsplash)
中國學校課堂中將安裝「慧眼(smart eye)」,上課恍神、不專心通通逃不過機器法眼,透過人臉辨識監控學生專心程度,還會被列為成績評量依據。(圖/截自unsplash)

同樣的,北京也將AI技術用於拓展全球勢力。從傳統的諜對諜情蒐到網路入侵、衛星資料,乃至於「一帶一路」海外投資審查與恐怖組織行動計畫的研判,甚至針對川普(Donald Trump)對中國發動貿易戰的行為模式與戰術思維,AI已經成為中國外交系統在人為思考之外,從更廣泛大數據與資訊中,歸納出更客觀政策建議的替代選項。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AI固然無法取代人類來決定外交政策,但較敏感的外交議題容易受到高層領導個人或小圈圈孤斷決策的風險影響。在某些情境下,AI決策者可以免受民粹激情、民族情緒、恐懼退縮、道德規範或其他主觀因素的影響。AI的主要缺陷,就是必須要有足夠、大量數據和明確目標做為支撐。然而,在外交上經常遇到爾虞我詐、虛張聲勢、信息匱乏等情境,也只有專業人士才能處理。 

無論如何,如果北京主要目的是蠶食鯨吞美國的「後院」,次要目標是製造台灣在中南美洲邦交國鬆動,進而迫使台灣政府就範,其背後應該早已針對拉美成員國國內政經情勢變化、美國影響力的起伏、台灣邦交國的企圖進行長期的分析。傳統外交官的情資蒐集當然是基本功,但如此龐大且各自分散、保密的資料透過AI的分析,找出提高達成率的最適當建議,供最高領導者進行最後決策的參考,已是不容忽略的潮流。

台灣應藉助科技彌補資源不足

如果中國都意識到運用AI技術來提升對外戰略的成效,小國台灣面對嚴峻挑戰,更有必要藉助科技資訊的整合,來彌補資源的失衡與不足。如果未來台灣的國安外交團隊能夠強化AI技術做為決策輔助,不只依賴前線外交官單線的情資建議,可以更長期、全面、細緻地研判北京的攻勢行為模式,預做危機的防範。台灣也可以在其他跨國性外交議題中,找出國際主流的發展趨勢與各國策略。這需要強化外交官對AI科技的認識與運用。更遑論AI也可以分攤外交官在處理送往迎來、應接不暇的事務性工作時,有關決策擬訂的負擔

*作者為外貿協會副董事長,本文原刊《新新聞》第1643期,授權轉載。

➤更多內容請看新新聞

➤購買本期新新聞

➤加新新聞LINE好友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